首页 我在古代搞基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79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随着春耕的尾声过去,赵燕歌计划中的纺织工厂也建设了起来。

水转大纺车也被墨家和公输家联手制造出来,因为大纺车体积甚大,占地面广,一个纺织工厂仅需几辆就可以完全满足工厂日常纺织,同时众多缝纫机也被摆放整齐,就等着人来使用。

不同于机械工厂,走的是流水线程序,工人们只需要自己做什么,并不需要深入了解,这事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

可是纺织工厂不同,不管是水转大纺车的操作还是缝纫机的灵活使用,都必须得民间优秀的纺织达人和出色绣娘才能被选拔上。

进纺织工厂的门槛被提高,一下子就刷下去了大部分的人,当然也有民间比较有名气的人,纺织工厂会亲自请人去做工。

一位四十多岁的绣娘听到纺织工厂的人来请她,连连推辞道,“这可不行,我现在只能教人绣绣花草,眼睛早已经没有了年轻那会的清明,哪能进纺织工厂工作呢。”

四十多岁,是民间已经做祖母的年纪,老绣娘没有想到她都这么大把年纪了都还能被人上门邀请,心里自豪自己技艺的同时,又叹息于她这双浑浊的老眼。

自七岁那年开始跟随着师傅学习技艺,一连绣了数十年,曾经清澈的双眸早已变得老眼昏花,老绣娘推辞,不想浪费纺织工厂的珍贵名额。

“那您来摸摸这块布料,感觉如何?”纺织工厂的人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一块手帕道。

“是织锦。”上手一摸,老绣娘就说出了布料的名字,和绣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她,现在哪怕眼睛看不清楚了,凭借着数十年千锤百炼的手感也能精准的叫出布料名字。

摸到锦帕上的花纹时,老绣娘眉头不禁一皱,秀气的指尖不停的抚摸着,愣是感觉不出来这花纹的针脚手法来。

“这是怎么做到的?”老绣娘连忙把锦帕拿到眼前凑近看,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总算是看到了那个花纹。

针脚匀称密集,却有着一股浓重的匠气,给老绣娘一股古怪之感。

纺织工厂的人道,“这块布料从纺织到刺绣,全都是由机器做主力,人工做辅助完成的,您也看到了,这些刺绣缺少了一股灵气,这才是我们想要邀请您进纺织工厂的原因,作为特聘来调试缝纫机。”

缝纫机缺少一股灵气,可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出在人工调试的身上。

一种技艺干了一辈子的人绝对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老绣娘心动了,不是被纺织工厂的人所感动,而是对纺织工厂人口中的缝纫机有了兴趣。

做了一辈子绣娘,她还是第一次看到机器代替了人工,如果有经验的绣娘搭配上缝纫机,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天下绣娘们眼花的命运。

有主动报名的,也有纺织工厂出动人亲自去请的,不过几天的时间,人员就已经全部到位,纺织工厂也正式开工。

纺织工厂的第一批订单就是制作大量的麻布衣,款式为短打,可以非常方便人的活动,这批麻布衣小一批会流入大秦市场内,更多的大头则会被带往西域畅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