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国侠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59章 寝食不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在信陵君的治理下,魏国的官员逐渐趋向勤勉清廉务实。

刑法虽严却不繁滥,有效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上行下效,人人以信陵君为表率,“义”成为言行的标准,社会风气大变;

由于贪官污吏受到了惩处,减轻了负担的百姓劳有所获。

生活有了保证,心情舒畅,积极性自然高涨。

而且又不受战争的破坏干扰,劳动力较充足,也加强了水利等基本设施的建设。

农业生产飞跃发展。

大梁地处中原的交通中心,四通八达。

魏国的道路修得宽敞平坦、治安状况又好。

所以不但过往旅客稠密,还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投资,开设店铺、买进卖出。

大大扩展了赋税来源,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几年之间,魏国便米粮满仓,财盈府库,各种物资极其丰富。

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信陵君又恢复了“武卒选士”的制度。

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特殊部队。

按照每个将士的军事素质给予相应待遇,却又改变了过去那种“终身享受”的规定。

随着定期考核,待遇也有增减,这样就保证了部队的素质水平。

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他对部队的构成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以车为主转向以步、骑为主;

淘汰了大量战车,大力组建骑兵部队。

还把李牧请来当了一年教官,使魏军的骑兵素质达到一定水平。

同时他又健全了“民兵”制度。

常备军只占少数,大多数士兵平时在乡生产,定期训练,轮流值勤维护地方治安;

使全国城乡像赵国那样成为一座大军营,并时刻向军民灌输危机意识:

强秦仍在,灭我之心不死,必须加强战备观念,丝毫不能松懈。

随着外交政策转向,同各国的关系也紧密团结。

各国出于对信陵君的尊重,不但都与魏保持友好,而且各国间产生了纠纷,也常常请信陵君评判是非。

他也不辞辛苦进行公正公平的调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信陵君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盟主”。

在他主政的这一时期内,真可谓“天下太平”。

天下百姓当然欢迎“天下太平”,对信陵君就免不了要歌功颂德……

但是秦国却在为这种“天下太平”中寝食不安。

十六岁的秦王政对国家政事越来越感兴趣,看到、想到的都要问几个“为什么?”

一天散朝后,他又向吕不韦请教:

“相父,遍览史书,我大秦都是纵横天下无人能挡!

为什么今天却连连败师丧地,不能东出函谷一步?”

吕不韦只得哭丧着脸回答:

“魏信陵势大,动辄发动‘合纵’之盟,纠集六国兵马遏制咱们。

臣等无能,力不敌啊!”

年轻的秦王一拍案子:

“那为何不除掉他?”

这是责问、也是启发:

对呀,灭掉这只拦路虎,不就万事亨通了吗?

吕不韦回到府中,马上鸣钟擂鼓召集众门客。

原来吕不韦虽出身于商人,却深知“外包装”的重要性。

他非常仰慕孟尝、信陵等四大公子以门客三千声振天下的威名;

感到除了权、钱外,还得有“名”,才能受到天下人的尊重。

自己食邑十万财力充足,何不效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