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燃烧的海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三章 大国实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最受民众关注的,是在一月十五日发射升空的载人登月火箭。

自从“神舟5号”之后,载人航天工程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事情之一。

与之前的航天工程相比,载人登月工程更受关注。

二零一七年,中国启动了永久性空间站工程,计划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一座可以容纳十二名航天员同时工作的,具备科研与科学考察能力,并且具备支持深空宇航能力的永久性空间站。

空间站的建设工作非常顺利,到二零二九年,五个主要空间舱已经安装完毕,第一批宇航员在二零二四年就进入空间站工作。随后五年内,先后有十二批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包括八名科学家。

对中国民众来说,空间站项目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虽然在二零二五年,国家出台了开放商用航天的相关政策后,已经有几家企业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宣称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开展“太空旅游”项目,但是花费绝对不低,人均费用肯定在两千万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平民百姓的经济实力,只有喜欢冒险的大富豪才会为之心动。

对普通民众来说,载人等于工程无疑更有吸引力。

哪怕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哪怕只是精神粮食,老百姓也愿意看到这种更有象征意义的航天工程变成现实。

事实上,从一开始,载人登月就不是政府工程。

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拿不出这么多钱。

工程启动的时候,政府就起到了牵头作用,一切以商业应用为目的,即政府只提供政策与技术上的支持,能否实现载人登月,以及能否像想像中的那样,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资源开采基地,得由商业投资决定。

也许,这才是老百姓支持载人登月项目的根本原因。

既然政府不出钱,自然不存在为了“面子工程”花掉大笔税收的问题,而且通过商业运作还能增加就业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到二零二九年底,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关的项目,已经提供了一百二十万个就业岗位,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四千五百亿元以上,至少有一千八百架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有好处的事,老百姓自然支持。

更重要的是,载人登月并非一个单独的航天项目,而是与一个足以改变中国经济面貌的重大能源项目息息相关。

这就是可控聚变核电站。

二零二九年底,中国官方公布了第一份与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有关的技术文献,宣称已经解决了最主要的技术难题,有望在二零三二年简称第一座实验性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在二零三五年达到商用标准。

所谓的商用标准,就是在价格上可以接受。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效费比必须达到其他电站的水准,最好能够超过其他电站。

这样一来,原料供应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技术资料,第一代可控聚变核电站使用的不是氘与氚,更不是普通氢元素,而是能在更低的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下发生核聚变,也更容易控制聚变速度的氦元素。

准确的说,是氦的同位素氦3。

这下,问题出来了。

地球上的氦3非常稀少,即便有也主要来自裂变核反应堆的附属产物。如果用裂变核反应堆生产氦3,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还不如直接修建更多的裂变核电站,转一道手搞聚变核电站,完全多余。

载人登月工程,就与到月球上开采氦3有直接关系。

月球上,有几乎取之不尽的氦3。

根据一些科学家估测,月球上的氦3足够人类使用一千万年,而且富积度非常高,很容易进行工业开采。

关键就是,必须在月球上建立开采基地。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登陆月球自然成为热门话题。

在老百姓眼里,如果能够登上月球,开采月球上的氦3资源,要不了多久,就不用为电力发愁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方式,降低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建造成本,说不定今后能够免费使用电能。

当然,在此之前,首先得登上月球。

二零三零年一月十五日,cz-6超级运载火箭把载人登月航天器的第一部分,即月球轨道飞行器送入了地球的近地轨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