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燃烧的海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零五章 以退为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以军猛攻安曼时,二月十日,俄军再次发动了攻打德黑兰的作战行动。

与安曼不同,中伊军团没有死守德黑兰,而是放弃了德黑兰,把这座彻底破坏掉的城市留给了俄军。

也就是说,二月十一日,“德黑兰战役”就宣告结束了。

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在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俄军攻占了德黑兰,但实际情况却是俄军开进了德黑兰。留给俄军的,只是成千上万座被彻底炸毁的建筑物,一座根本不适合军队驻扎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中伊军团破坏了德黑兰的所有基础设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俄军占领了德黑兰,却无法利用这座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交通枢纽城市。

事实上,中伊军团的主要战略就是“坚壁清野”。

当然,这也是由伊朗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国土是高原与山区,伊朗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也就拥有对抗强敌入侵的战略资本。别的不说,从德黑兰到波斯湾的港口的直线距离有数百公里,道路里程则高达上千公里,就算俄军占领了德黑兰,也无法占领整个伊朗。

此外,这也与中国的伊朗战略有关。

在中国的战略中,伊朗就是俄军的坟墓,或者说是俄罗斯的泥潭,只有让俄罗斯深陷其中,才能达到战略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俄军还在伊朗作战,就永无出头之日。

事实上,俄罗斯不可能从伊朗撤军。

当时,俄罗斯在伊朗作战有两个主要的战略目的,一是切断从中国到中东的铁路,二是到达波斯湾北岸。

显然,这两个目的具有很大的诱惑性。

问题是,中国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俄罗斯不断向伊朗增兵,从而无法在西伯利亚投入主力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套作战计划是由戚凯威亲自拟定的。

按照戚凯威的规划,中伊军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诱敌深入,给俄军一些胜利的希望,又不让俄军尝到胜利的果实,从而让俄军为了即将到手的胜利不断的增派作战力量,从而消耗掉俄军的作战力量。

事实上,这套战术并不高明。

要知道,任何有点军事头脑的旁观者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在伊朗的主要战略就是消耗俄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俄军中没有几个是旁观者。

当时,真正认清了现实的,只有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对向伊朗增兵,甚至认为应该从伊朗撤军,从而把用在伊朗战场上的数十万部队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亚。

为此,布鲁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军的几支王牌部队全部留在大后方。

问题是,布鲁希洛夫必须服从总统的命令。

当时,俄罗斯总统并不认为伊朗战场无关紧要,反而把伊朗当成主战场,或者说是与美国合作的主战场。

战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总统的野蛮干预是造成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也许,这个道理说得通,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俄罗斯总统绝非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为精明的政治家,俄罗斯总统不可能分不清本土与海外战场的轻重关系。

俄罗斯总统坚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俄罗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足以证明这个判断。

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需要进口的四十二种战略物资中,有三十七种主要来自美国,而且占到了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战略资源,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参战。

相对而言,俄罗斯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设备与技术。

仅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就从美国进口了一万余台机床,并且引进了上千项技术,甚至直接引进了装备生产线。俄军能在二零五三年底获得美国开发的新式主战装备,主要就是美国提供了成套的生产线。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不可能坚持到二零五四年。

事实上,当时俄罗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粮食需要从美国进口,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俄罗斯早就爆发内乱了。

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罗斯不在美国的经济体内,也不是美国的附属国。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只有证明自身的价值,俄罗斯才能获得美国的帮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