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这个时候再来调整战略政策,已经来不及了。
要知道,法国与德国已经对美国充满敌意,至少这两个国家的上层人士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把西方文明推入深渊,如果欧洲不能避免即将到来的世界格局大变化,就只能想办法自救。
事实上,当时康拉德也只提到,为了阻止欧盟倒向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欧盟实现政治统一,而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亲美欧洲国家,在欧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因素,削弱法国与德国的凝聚力。
战争爆发后,美国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就加强了对英国的影响力,还在西班牙、葡萄牙、波兰、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等国进行深入外交活动,给法国、德国、意大利制造看不见的障碍,而这也是法德意跳出欧盟大集团,率先成立三国联合政府,并且积极推动本国全民公投,以此建立欧洲联邦的主要原因。
显然,美国的这些举动,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法德意三国领导人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没有英国、西班牙与葡萄牙参与的情况下,也要成立欧洲联邦,尽可能多的拉拢其他欧盟成员,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也就是说,法德意已经对美国的蛮横干预感到非常反感了。
当然,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欧洲的未来并没确定下来,至少在中美两国看来,还无法肯定统一后的欧洲是盟友、还是敌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有着较为强大的亲美力量。
事实上,在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语言、地区利益等很多方面,欧盟都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只要美国能够妥善处理对欧关系,欧盟成为美国盟友的可能性肯定比成为中国盟友的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国并不指望能够与欧盟结盟。
当时,中国对欧盟的最大指望,就是保持中立。
显然,让欧盟保持中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欧盟保持分裂状态,使欧盟无法在战争时期内实现统一。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法德意推动建立欧洲联邦的时候不太热心了。
问题是,欧洲走向统一是谁也不可阻挡的,而且战争本身就是推动欧洲实现统一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越多,欧洲实现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就不可能阻止欧洲实现统一。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再来处理战略上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瀚林从一开始就支持戚凯威的战略主张,即把大陆战场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得因此暂时降低在海洋战场上的投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大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迫使走向统一的欧洲成为中国的盟友,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帮凶,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取胜的难度。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中国能在大陆战场上迅速取胜,那么欧盟要么成为中国的盟友,要么继续保持中立,根本不可能成为美国的帮凶。原因很简单,统一后的欧洲联邦肯定得首先解决内部矛盾,巩固统一的基础。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外来的军事压力,足以使欧洲统一的基础崩溃。为了欧洲的利益,欧洲联邦没有任何理由在统一之后,立即与最强大的国家交战。
当然,黄瀚林并不指望能够使欧洲联邦变成盟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不管是现在的欧盟、还是今后的欧洲联邦,至少得保持中立,绝对不能以美国盟友的身份参战。
从这个角度讲,牧浩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做出让步,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要知道,他的让步,实际上就是调整了战略方针,暂时放弃在大洋战场上与美国一决雌雄,首先集中兵力在大陆战场上击败俄罗斯,把战线推进到欧洲大陆去,然后让欧洲国家在炮口下保持沉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