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燃烧的海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全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美国东部时间,八月三十日清晨,也就是佟少云的第二舰队炮击波纳佩岛后大约二十个小时,弗伦奇上将乘坐专机来到了华盛顿,随即就在国防部官员的陪同下,搭乘直升机前往白宫。

弗伦奇紧急赶回来,就是向总统说明太平洋战局。

美国当局在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确定是否有必要守住波纳佩岛。

从时间上看,未免显得有点仓促。

当然,不能因此说美国缺乏战略规划。

在四月底,即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之后,美国国防部就确定了战略防御计划,几乎全盘采纳了弗伦奇上将提出的意见,主动撤离西太平洋,在太平洋中部建立新的岛屿防线,用空间换时间。虽然在政治上,美国仍然在极力宣扬战略进攻言论,但是仅为政治宣传,没有多大军事意义。

接下来的发展,更加迫使美国加强战略防御准备。

比如,六月底,中阿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发动战略反击,战斗持续到七月二十七日,美以联军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守住了德拉,却被迫从霍姆斯撤退,并且退出了贝卡谷地,最终在七月底退到南黎巴嫩,等于在北方战线上退缩了差不多三百公里。在约旦,中国联合约旦王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安曼战役,在七月二十四日粉碎了以军对安曼长达大半年的战略包围。虽然到八月中旬,以军卷土重来,发动了第四次安曼战役,但是最终没能彻底包围安曼。伊拉克方向上,以军的进攻早已停顿,甚至从来没有越过约旦与伊拉克的边境线。

到八月底,中东战局再次进入僵持阶段。

事实上,美以联军已经在中东战场上遭遇了惨败,因为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受到的威胁已经解除,安曼也不再被以军围困。如果不是中国军队需要去伊朗救火,恐怕中阿军团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相对而言,伊朗战局对美俄联军较为有利。

到八月十日,美俄联军已经把战线推进到了扎格罗斯山脉。只要翻过这条横垣在伊朗西南的山脉,就能进入一马平川的胡齐斯坦省,对两河流域构成威胁,迫使中国向伊拉克增派地面部队。更重要的是,只要美俄联军进入胡齐斯坦省,就能打击波斯湾里的船队,切断中国到海湾的航线。

事实上,正是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迫使中国陆军向伊朗转移,才解救了中东战场上的美以联军。

可惜的是,扎格罗斯山脉并不容易翻越。

当时,美俄联军已成强弩之末,如果中国陆军提前一周把第十三集团军派过来,美俄联军很有可能遭受惨败。

至于继续在伊朗战场上做文章,可行性已经不是很大了。

除了美俄联军人困马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已经晋升为陆军中将的蒋博文被派往伊朗,担任中伊军团司令官。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是在这场大战中,最先展露头角的年轻陆军将领。

在中东战场上,他有极为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德拉会战以及德拉-霍姆斯会战中,他表现出来的指挥才能、以及对战局的判断能力,已经超过了虞世辉将军,并且得到了戚凯威的承认。

要不然,戚凯威不会让他去坐镇伊朗。

当然,蒋博文的能力,也得到了美军的承认。当时,美以联军司令官罗林森甚至认为他是美以联军最大的敌人。在得知第十三集团军被派往伊朗,蒋博文也被派过去担任中伊军团司令官之后,罗林森高兴得半天合不拢嘴,并且让美以联军狂攻了好几天,只是没能收到明显战果。

按照马歇尔上将的判断,除非向伊朗增兵二十万,不然美俄联军就得转攻为守。

显然,在二零五三年,美国不可能向伊朗增兵。按照美国陆军的动员速度,最快也要到二零五四年第二季度,才有可能向伊朗增兵。还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此之前,其他战场上的局势没有恶化。

问题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中东战火再次点燃之前,也就是六月中旬,中国联合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与尼泊尔,发起了攻打吉布提的作战行动。在此,中国只动用了一个陆战师,其他国家贡献了十万地面部队。

攻打吉布提的作战行动是由陆战队策划的,与海军基本上没有关系。

当时,海军只为陆战队提供了一支以巡洋舰为核心的支援舰队,而且该舰队的所有战舰都是从护航舰队里抽调的,且全部是在战前建造的老式战舰,准确的说,主要来自南海区舰队。

在海军中,南海区舰队只剩下了一个番号。

战争爆发后,南海区舰队就只有一个任务:为商船队护航。

也正是如此,当时没有能力伴随“泰山”级航母作战的老式战舰,几乎全部编入了南海区舰队,然后混合编成了十多支护航舰队。南海区舰队也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老式战舰收容中心。

中国军队攻打吉布提,主要就是为了打通进入红海的航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