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雨下了足足二十多分钟左右,直到干涸的土地被浸透,地面也有了一层积水,才慢慢停下。
林知言见状,心里还有些可惜,其实如果火箭的推力更大些,能携带的催化剂量也更大的话,这场降雨的时间还会持续的更久些。
可惜以他现在的能力和手上掌握的资源,最多只能做出这种小型火箭装置,再大些的就不行了。
他之前对火箭和航空动力学虽然也抽出了一定时间学习,只是当时他最主要的兴趣还放在计算机的研发上,因此分在这方面的精力不多。
而且这门学科可不是只靠自学就能完全掌握的,哪怕他现在脑子很聪明,看完书和资料后依旧对很多知识点一知半解。
能做出这台小型发射装置,都是他倾尽所学的结果。
现在他手上计算机项目的研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了,清闲下来的林知言想到这里距离核基地的火箭研究所不远,就想着要是老周实在说服不了上头的话,他就去找那位同在西北,正在搞火箭研究的大佬。
先跟对方学习,然后再给现有的这台发射装置升级换代。
好在老周随后跟上级部门的沟通结果是好的,这下子也用不着林知言再亲自动手给人工降雨装置升级换代了。
高层部门近来同样备受干旱的困扰。
他们其实对人工降雨也抱过不小的期望,当时东北那边搞人工降雨的时候,他们还为那边的工作人员开了绿灯,让部队空军出动了十多架飞机配合撒盐粒。
可惜那边人工降雨的效果并不好,废了很大力气,宝贵的航空燃油消耗了不少,却只下了几场小雨,连地面都没有浸透。
也是自此,他们才对人工降雨死了心。
因此在老周找上他们,说也想实施人工降雨的时候,他们想都没想就要直接回绝。
还是老周说起西北基地那场降雨试验的效果非常好,他们又找了当地人证实,确信老周说的都是真的,这才让他们本来死了的心又活了过来。
尽管老周事先也说了,火箭人工降雨的成本高昂,可想想这两年持续干旱对国内的农业和工业建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这点成本又算得上什么。
经过高层的紧急商议,大领导很快就拍了板,提议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人工降雨队伍,要在全国各地干旱的地方实施人工降雨。
作为这次人工降雨和催化剂配方的提供者,林知言随后就被高层做主安排进了这支队伍里。
当然,以他的年纪,他肯定不是这支队伍的主导者。
除了林知言,还有几位气象学家和火箭专家,同样从各个基地被抽调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