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凔溟(155)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皇帝看了眼奏折上的数字,眉头皱了起来,这李煦也太敢开口了,竟然问朝廷要军银三十万两,粮草十万担,这可足够养活五万寇家军一整年了。

他心知南越穷困,也不忍心让这个儿子过的太苦,便允了一部分的金额,给南越拨十万两去,至于粮草啊,让顺王自行筹备,不足之处可向临郡借粮,但不能超过十万之数。

大家暗暗松了口气,十万两作为军饷来说并不算多,西北每年拨出去的军费都是这个的好几十倍,南越难得要一次钱,他们也不能太不给顺王面子。

尤其如今齐王不在了,顺王未必没有机会转回京城,此时结个善缘日后也好再相见。

因此这笔银钱以极快的速度拨付到了李煦手中,而且还足足的十万两,没有被克扣了一分一毫,出乎李煦的意料之外。

李煦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对寇骁说:以往听说军饷层层盘剥下来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这次倒是小看他们了,竟然如此给本王面子。

寇骁更爱钱,他从掌权后就一直为钱发愁,也就现在有顺王在他手头才松快些,他高兴地说:他们是卖你面子呢,而且这钱直接从国库划拨出来的,经过的人手少,加上本将军向来公正清廉,从未干过盘剥军饷的事情,若换了其他将领,就未必能如此齐整了。

那这笔银子就拨给寇家军做赏银吧,马上要入冬了,今年的冬衣年底再发,这点银子让他们买点肉吃。

当真?寇骁一把搂住一只箱子,只差没流口水了,那该怎么发由本将军做主吧?

那是自然,一切听将军的。李煦从不过多插手军务,哪怕寇骁要私吞了这笔钱他也无话可说。

朝廷的钱也送来了,下一步是否该派兵去岭南走一趟?做做样子?

李煦正好有此打算,可,名义上拉两万人过去,再送一队人马上船出海,给岭南那边的百姓捕捞点海货过冬,今年这么一折腾,百姓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寇骁坏笑地朝他挤挤眼,你这是打算先收买人心吧,这样以后剥削起他们来也更顺手。

李煦义正言辞地说:说什么剥削,明明是互惠互利,本王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力赚取钱财,有什么不好?

对对,看看南越的变化就知道了,等冬日闲下来了,咱们到处走走看看,以后每年都走一趟,亲眼看着南越是如何越变越好的。

李煦看着他眯眼笑,寇骁此时露出来的神情像极了十几岁淘气爱动的少年郎,计划着和朋友出门郊游,眼睛里都带着光,特别有朝气。

李煦伸手摸了一下他的眼角,用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宠溺的语气说:这个点子好,每年走走看看,等以后我能走出南越了,就带你游遍天下,看看这壮丽的河山,体会百姓疾苦,也尝遍世间美食。

寇骁扑过去将人紧紧抱着,激动地问:走一辈子么?

当然。

就我们俩?

那可不行。李煦趁对方发飙前解释说:怎么也得带几个随从护卫吧,小刘肯定要跟,贺遵也肯定要一起,否则光靠我俩走丢了都没人知道。

是是,一切听您的。寇骁高兴地翻了跟斗,然后冲出去喊人来抬箱子,一箱一箱的银子从顺王府抬出去,还在城里绕了一大圈,告诉所有百姓,这是朝廷送来的军饷,为了让寇家军去镇压岭南暴乱的。

因此一天之内,全城百姓都知道寇家军又要出征了,这次是去岭南,是朝廷要求去的,为此朝廷还给了银子,虽然分到士兵手中的银子不多,但十万两抬出去看着还是很震撼的。

马上就秋收了呢,怎么选这时候出去?咱们也腾不出手来给他们做点吃食。有位大娘遗憾地说。

我听说王爷让他们秋收后再出发呢,岭南那边也得抢收啊,这时候打仗,一年的劳动都得白费了,可不能这么干。

那赶紧的,回家带上农具收割去,这几日太阳好,说不定还来得及在他们出征前做几屉新米糕送给他们尝尝,今年稻米收了两季,家里的粮食足足的。

只要家里有田的人家,今年的收成都不错,两季稻谷入仓,比往年多了好几倍,虽然粮税交的也多,但每个人都是乐呵呵的。

秋收这半个月,寇家军的操练地点也换了,五万人马分成好几支队伍,四面八方散开,看到谁家在劳作都帮上一把,尤其是家里缺乏劳动力的,分几个身强体壮的士兵过去,一天就能完成他们他们好几天的工作量,给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叫好声一片。

因此,当寇家军返回军营时,四处都有来送礼的百姓,许多百姓都挑着刚晒好的稻谷来募捐,家里有儿郎入伍的更是给的大方,只盼着孩子在军营里能吃饱吃好。

要知道几年前,寇家军最穷的时候,一个个都得上山打猎,下海捕鱼,才能勉强吃个半饱,有时候穷的叮当响了,就挑几个刺头山寨打一打,收刮点战利品,否则真有可能饿的要吃土了。

第218章相遇

南越的秋收季一片祥和,这天,一行车队从某个村子路过,见天色已晚,便找了农家借宿。

车队里有两辆马车,随行的还有几匹矮脚马,十几个护卫,丫鬟奴仆好几个,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出行。

敲开了一间有着大院子的房舍,留着山羊胡的书生礼貌地问道:叨扰了,我家老爷要去南方,路过此地,想借宿一宿,不知方不方便?

那农夫见他们穿着富贵,又言行有礼,便高兴地将人接进院子里,说:贵客来临,令小院蓬荜生辉,不过家中也只有房屋三间,住不下这许多人,要不分散住到邻里家中可好?

那就有劳乡亲安排了。书生从兜里掏了一大串铜钱递过去,劳烦乡亲烧些热水做些热食,我们夫人小少爷一路劳累,想用些热的。

这您放心,一定给您办妥,也正巧遇上秋收过了,家中存粮有余,您就是想吃白米饭也是有的。

之前一路走来,就见到处是丰收景象,给老乡贺喜了。一个穿着月白色长衫的青年走上前说道。

那农夫哪见过这等俊朗的公子哥,顿时笑开了花,哟,这位一定是贵人老爷,真是玉树临风,不知几位打哪来到哪去啊?

青年笑着反问道:老乡的官话说的很好啊,我记得以前这一带只说方言的。青年又用方言说了句话,对方立即接上了,用方言说:原来真是老乡啊,如今南越人人都得学官话,这是顺王规定的,学会了能有奖励呢。

提起顺王,青年眉眼都带着笑,原来如此,此项政令极好,多年未回来,南越的变化真大啊。

这算什么,您再往南走一段,路过那卢墩、桃源二村,变化才真叫大呢。

哦?为何?

自打这两个村子种了王爷给的辣椒和棉花,可富了,明年我们家也打算多种十亩棉花,一年的进项能给家人多做几套新衣裳呢,存几年钱就能起几间大瓦房了。

那确实好。

等几间屋子收拾干净,青年去马车旁扶了母亲妻儿出来,小声与他们说着话,看着就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子。

等用了热水洗漱,吃过热腾腾的菜肉粥,天色也晚了,青年将家人安顿妥当,这才和师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