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将这笔钱管好可不容易啊。
王爷让属下带人来,是想选个人来管这块吗?
对,这三个人品性如何?
这三人都是属下在京城招来的,年纪最大的那个以前是做账房先生的,最通钱财的事,这两年才提拔上来做二掌柜的,人品端方,稳重可靠,另外两个年轻人,个高的那个叫洪亮,曾经做过京兆尹的小书吏,是三人中最有才的一个,他做事极其细心,经他手的事情再稳妥不过了,就是脾性有点执拗,认死理。
还有一个叫方烁毅,人机灵变通,口才了得,咱们不少客人都是他拉来的,因不知道您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二掌柜,就把他也带来了。
行,本王见见他们,问几句话,如果不出意外,本王准备让洪亮来接手,他年轻又细心,比较符合本王的要求。
雷骆出去安排他们进来面试,他对三人明言,顺王是要挑个人做新业务的大管事,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他们自己的能耐了。
做二掌柜哪有做大掌柜自在,三人自然是牟足了劲表现自己的。
李煦先见了那中年人,问了几个问题,答的很稳,看得出来是个见过世面的人,有思想有原则,确实是个可以提拔的人才。
然后见了方烁毅,见识了一把什么叫口才好,李煦连着被逗笑了好几次,深夜里笑声传出去,让大家以为方烁毅稳赢了,就算没捞到这次的提拔,肯定也能被王爷重用的。
最后他才见了洪亮,很拘谨腼腆的一个人,全程没敢抬头看李煦一眼,回答李煦的问题也是一板一眼的,不出彩也不出错,直到最后才有些不一样。
李煦问他:如果本王给你一笔数目很大的钱,想长久地用在做善事上,你会如何安排这笔钱的支出?
洪亮弱弱地问一句:不知您说的很大数目是多大数目?
大概是几万两以上吧,而且可能源源不断会增加。
几万两乍一听不是多大的数目,但用几万两来做善事就非常多了,而且还源源不断地增加,等于是要把善事做到底对。
得看王爷想做哪些善事,赈灾是善事,扶持弱小也是善事,不知这笔钱用于做什么的呢?
就目前而言,得看那位俞先生想做什么,你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小公主与俞先生比试的事情全城皆知,洪亮想了想说:以小人之见,做善事并非是钱布施出去了就可以的,首先要考察谁需要这笔钱,又需要多少,我们能资助多少人,资助到什么程度,是给钱还是给物,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太多了,恐怕不是靠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视情况而定。
李煦喜欢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确实,捐款是个简单的词,但要怎么把钱用在刀刃上可不是空谈几句就能说清楚的,之前那两人都很有想法,条理逻辑都不缺,但有些过于空泛了。
如果让你来做这方面的管事,你愿意吗?能做好吗?
洪亮眼睛亮了起来,他做过不入流的小吏,因为过于耿直不愿意与同僚同流合污,被人陷害丢了官,不得已才做起商人的事,家人亲戚朋友全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曾经的同僚更是嘲笑讥讽他,可这一刻,他无比庆幸自己从京兆府退了出来,成了顺王府名下一家小店的二掌柜。
他激动地无以复加,跪地求道:王爷是想找人经管这些善款吗?还请交由小人管理,小人不才,帐没有别人记得好,生意没有别人做得好,但一定会把这笔钱的一分一毫用在善事上,还请王爷给小人一个机会。
你对自己很自信,当数万两甚至数十万两银摆在你面前时,你真能不心动?要知道,你只需做几笔假账就能把大笔钱拿回家,你真能抵制这种诱惑?
洪亮坚定地回答:小人可以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自小读圣贤书,绝非贪污舞弊之人。
好,那就你来做吧,但本王事先声明,万一你做不到这一点,本王会要你的命,而且你还得监督手下的人不犯错,否则同样要负责任。
小人明白。洪亮磕了三个响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此生的志向,能花别人的钱做善事,多美好啊。
李煦看出他是真心喜欢这一行,而不是为了权利钱财等外物,顿时更满意了,至于将来人心会不会变,到时候再看就是了。
第313章西山之行
俞伯明最终决定用这笔钱成立一个救助孤儿的基金,尤其是那些被拐卖的孩童,因为信息无法共享,许多被拐卖到外地的孩童就算救回来了也找不到他们的家,最终只能被送到慈幼局或者是找人领养。
俞伯明年轻时就有过一个女儿被拐子拐走,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却始终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虽然他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活着的几率很小,但他愿意帮助天下的孤儿,希望好人有好报。
李煦对此没有意见,他把洪亮引荐给俞先生,这位是接管基金会的大管事洪亮,以后有了收益,会由他向您汇报具体的事情。
俞先生审视了几眼这个腼腆的青年,看得出是个挺老实的孩子,又是王爷手下的人,应该是个不错的,不过不知老夫可否提个过分的提议?
您请说。
可否由俞家也出个人一同管理这笔资金?当然,在下没有不信任王爷与洪管事的意思,只是自己人沟通起来更方便些。
李煦想也不想就同意了,这样也好,不过他只能做副手,一切决定还是必须听洪亮的,否则洪管事不好管理。
这是当然,多谢王爷体谅。俞伯明深深体会到了顺王的慷慨,他辞官时顺王还没长大,因此没与他接触过,有这样的继承者,是大燕百姓的福气啊。
当天,李煦就得到了俞伯明送来的话本集,足足装了几大箱,有两百多册,这还是精简筛选过的,可见这位老作家有多高产。
还有件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本王已经整理出来了,但细节得由您去补充,本王能记得的内容有限的很,不知对俞先生来说有没有用处。
俞伯明双手接过,像得到珍宝一样捧在怀里,王爷不必谦虚,只需要有一条故事主线,在下就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来,等开讲了,再请您去赏听。
那再好不过,不过这故事本王也不是免费送给您的,这收益李煦露出一名奸商一样的微笑,俞先生说书是盈利性的,本王这个故事虽然不完整但绝对能震惊全城的听众,一定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俞伯明虽然没料到李煦会问他要钱,不过想想他那几箱子破玩意都能有分成,这个故事自然也是应该付版权费的。
您说个数吧。
那就这样,只要俞先生当天在茶馆有说三国的故事,那么那天的收益就分王府五成,而且您要保证不能将这个故事无偿赠送给别人。
俞伯明皱着老脸问:王爷为何要如此麻烦,直接付您一笔钱不行吗?我愿意出五百两购买。
李煦摇摇头,他算准了三国能风靡全城,而且肯定不是一天两天能讲完的,长久的收益绝对不止五百两,他是商人,不做亏本买卖。
俞伯明无所谓怎么分钱,甚至那茶馆的收益全部送给李煦都行,既然对方只要五成,已经很厚道了,当下就把契约签了。
没过几天,李煦安排的管事就从两百多则故事里挑出了一百则,并且按人气排了个顺序,然后送到印刷厂加急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