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凔溟(26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李煦推开他,你倒是自信,一年真的能解决西北问题?

我只要一想到京城还有个人在等着我回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再说了,万一离开久了,王爷被其他骚狐狸勾引走了怎么办?

李煦冷哼道:也不用很久,皇帝说了,我一天没儿子就一天不立我为太子,你等着吧,一年后你回来,说不定我儿子都生出来了。

寇骁握紧他的胳膊,目光沉郁,和谁生?你要是敢和别的女人生孩子,我就敢带着三十万大军投敌!

别胡扯,你不会的。李煦知道寇骁这样的将军,忠孝情义都占全了,让他投敌比杀了他还难。

那我就带着三十万大军叛变,支持大皇子去算了,大皇子不靠谱,四皇子可还行?到时候本将军也能捞个摄政王当当。

李煦刮着他的脸颊打趣道:想法很好,不过不用支持老四,你只要挟持本王就好,本王任由你捏圆搓扁,也让你当摄政王,我就当个傀儡皇帝,每日吃香喝辣,心情好了还可以临幸美人,真爽!

寇骁将人紧紧抱在怀里,恶狠狠地亲吻着他的额头、鼻子、脸颊,最后堵上他的嘴,恨不得将这张能把人气死的嘴缝起来,更恨不得将人吞下肚走哪带哪,永不分离。

******

寇骁用了三天时间重整了王府护卫,他将寇家军带走了一半,剩余的一半继续守卫着顺王,除此之外,南越那边只留了赵刚和赤明旭,这两人一个胆大一个心细,足够守护南越不被外敌侵犯了。

而李煦身边留了郭孚和钟文,这两个都是机灵又稳妥的人,寇骁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除此之外,寇骁去信给姜秋明,让他尽快赶到西北与自己汇合,姜秋明这个军师还是很有用的,西北那群狼子野心的将领,可不是光靠武力就能打服的。

姜秋明跟着雷鸣游学已经一年多了,名声鹊起,不过这个名声指的是雷鸣,如今连京城的小老百姓都知道南越有位大文豪大学士,不仅学富五车且仁善大义,他带着自己的十几个弟子在外游学,走到哪都能做出几件轰动的事情,起初这消息还不足以传入京城,直到这群人走到了陈郡,一百多人的队伍竟然剿灭了一个盘踞陈郡多年的土匪窝,解救了数百民众,其中不少都是走南闯北的富商,以及一个隐瞒身份去陈郡探亲的高官之女。

据说,那个土匪的头头与陈郡郡守有旧,有官府庇护一直相安无事,雷先生请求官府派兵剿匪无果后就亲自带着护卫把这个土匪窝端了,前后仅用了十日。

后来,随着京城各大书局开始贩卖俞先生的话本,连着三国演义也大火起来后,人们发现,书局的书多了许多,一看,发现全是南越印刷厂出品的,据说这些书大半都是雷先生游学时买下的孤本,他为了让天下学子都能读更多的书,便央求南越郡守府将这些书籍刊印出来,分销到大燕各地,每一本书卖出去所得的利润都会抽取一成捐赠给基金会,用来援助全大燕的贫困学子。

这个惠及天下学子的大好事,事情被李煦用心宣扬了一番,如今无人不知雷鸣大名,连他的弟子们也声名大噪,唯一低调的反而是姜秋明这个鞍前马后的大军师。

第352章陛下晕过去了

寇骁的离开并未引起朝野震动,一来他是顺王的心腹以及暧昧对象,平步青云是迟早的事,二来,西北的弊端曝光后,能接手这个烂摊子的人寥寥无几。

李煦即使对寇骁充满信心,也会担心他被人算计被人伤害,于是在寇骁离开的第二天,他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名为火器营,光从这名字就知道是研究什么的。

不过文武百官与百姓却不明白这三个字的含义,只能猜到是为军中供应武器的,顺王殿下的情郎都奔赴战场了,他想在朝中新成立一个武器部门一点也不稀奇,于是百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没反对。

京城的冬来的格外早,在李煦才发现落叶缤纷时,晨起出门已经能察觉到寒意了,他在马车上问刘树:西北那边的羊毛厂产量如何?等下朝回来,你把那边的账册拿来本王看看。

刘树很少管王府外头的账,点头说:奴才一会儿就让人去整理,靳管事每个月都会将账册拓写了送来,不过您为何突然问这个?

入冬了,本王想知道西北那边是否有足够的御寒衣物供应,若是不足,得提早运送一批过去。

刘树猜到他是为了让寇骁更快做出业绩,酸溜溜地说:有王爷如此替寇将军着想,他肯定能很快收整西北军,改善西北百姓的生活的。

寇骁是武将,能管的也就只有西北军,这治理百姓的问题还是应该交给文官,此次选出来的储备官员都考核清楚了么?晚些时候把名册送给本王过目。

这几个月断断续续提拔了好几十人,榜眼外放地方做了父母官,探花补了给事中的缺,剩余的人毕竟是挑剩下的,出彩的甚少,不过咱们的状元郎还未被分派官职,想必魏丞相对其已经有了安排。

李煦眉梢一动,魏澜啊,倒是个合适的人选,背景够,手段应该也有,就他了。

可是王爷,相爷能同意将最看重的嫡长孙放到西北去?那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李煦不在意地摆摆手,年轻人,初入官场就该外放出去历练一番,想必相爷能明白本王的心思。

不!臣不能同意,还请王爷令请高明,魏澜年轻气盛,又毫无经验,实在无法胜任如此重要的位置。魏相爷想也不想就回绝了李煦的提议。

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李煦根本不用与家长商量,一道圣旨下去哪怕是再偏再苦的地方他也得去,可魏澜是丞相家的孩子,他自然不能随意处置。

他苦口婆心地劝道:本王明白相爷的爱孙之情,但你觉得魏澜这样闲置下去好吗?他同一批的储备们有能力的都被提拔了,只有他高不成低不就,相爷可想过,如此以往对魏澜是否真的好?

魏丞相脸色有些挂不住,他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魏家倾尽全力培养出来的嫡长孙,起点要是太低了岂不是丢人现眼?太高的位置也轮不上他一个刚入仕的小年轻,还有危险的地方,魏丞相肯定是不放心把人送去的。

本王知道相爷是担忧长孙安危,好在西北有寇骁在,必定能护卫他安全,而且本王也没让他去西北大动干戈,只需要调解一番百姓与官府的矛盾,取消一些有弊端的政策,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魏丞相思考起来,顺王能想起魏澜来是好事,总比丢在一旁无人问津强,而且这个位置起点很高,又是握有实权的地方官员,若是能做出政绩,比将他放在京城强多了。

而且李煦说得对,西北有寇骁,哪怕为了他,顺王也不可能让西北乱起来的,那魏澜去也就能安安心心地混官场了,甚至因为有寇骁在,魏澜想借用兵力时也比在其他地方方便。

王爷,臣需要回去考虑几天,这件事毕竟关乎着我孙儿的命运,恕微臣不能立即做决定。

李煦看出他的松动,笑着说:这是应该的,而且相爷可以问问魏澜自己的意见,毕竟路是他自己走的,家人过多干涉也不见得好,您以为呢?

是,您说的很对。魏相爷乖巧应下,心里却想:若是没有王爷的干涉,寇骁又岂能一跃成为三十大军的主帅?

说完了这件事,魏相爷又提了一嘴:昨日皇上交代臣一件事,说是要给您择选适龄女子入府,不知您对女子的外貌、性情以及家世有何要求?臣会命人挑选合适的女子给您过目。

李煦料到会有这一出,他也想好了应对之策,不必劳烦相爷了,此乃本王私事,本王会酌情处理的。

可圣命难为,何况皇上也是为了王爷好,如今满朝上下皆知,皇上就等着抱孙子才会册立太子,他甚至不要求是嫡子,这对您来说是好事啊,挑个女子生下长子,您的地位才更加牢靠。魏丞相这番话无论谁听了都是正理,可惜,李煦并不想领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