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十二生肖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守城战术一步步推演,最终推演到了兵力调动和支援问题。

乡勇们攻守正酣。

李孟羲在思考一个问题。

城墙很长对吧,如果城墙某一点要被攻破了,得立刻支援对吧,而且最好的是从城中派兵登城支援,而不是调起的城墙的兵支援。

若是为了支援,把其他城墙上的兵调走了,岂不顾此失彼。

由此,又引来了另一个问题。

万一打的火热的时候,敌军甲士突然登城了,我方附近的守城士兵一着急呼啦一下全部围上去了,霍,完蛋了。

人一下就走了,敌方未准备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我方就已经自离其山了。

城墙上出现兵力空白的地方,太危险了。

而若是组织度不高经验也不丰富的军队,真的很有可能敌军在某一点刚一登城,士兵们就紧张的要死全围上去了。

守城是个很精细的活。

为了避免一堆人蜂蛹一点,可以细分防守区域,把每一段城墙,甚至把每一个城垛分给特定的一伍一什或者每一伯人来守卫。

区域划分好,每个小队只用管理自己的那个城垛就行,守住了有功,守不住砍头。

而城墙别的地方失守与否,不用管,专心盯着自己防守的区域就行了。

至于是否需要去支援,则由城墙上能总观全局的指挥官来决定。

守城这么守的话,仗再打,城上也不会太乱,井然有序的,不会被敌军所趁。

李孟羲又自悟到了关键的一个易疏忽的点。

要把城墙一段一段的分给一支支队伍去防守,因为城墙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所以可以大致确定好兵力配置的比例,每一队的人中叉杆手,刀盾兵,弓手,弩手,戈兵,枪兵,还有需要多少低级军官,可以摸索出一个比较万能的比例出来。

而兵种比例一时半会儿弄不清,纸上谈兵,跟实战差的远呢。

只有在实战中得到的数据才是最合适的。

这个问题李孟羲自己发现了,然后自己想了一通,自己又找到了答案。

守城应该井井有条,混乱无序容易崩溃。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城那么长,纵然城中可向城头增兵救援,可城中到城上,爬楼梯也需要时间,必然不会太及时。

还有,怎么能知道哪里需要支援,靠看吗?

守城的时候,城头都是人,视线被挡的严严实实,看不了全局。

而不在城上,在城下就更看不到全局了。

单纯靠守城指挥官用眼看是不行的,那么靠消息传递呢?

比如说,靠喊?

不行,人声嘈杂,喊杀声一片,你从城头往城下大喊需要支援,城下能不能听清是一回事,要是别人也喊需要支援,负责支援的人一时半会听不清到底是谁喊的了。

一秒之差,城可能就被攻破了,所以一点耽误不得。

没有电话,若是有电话,哪要守不住了,直接电话摇人了,那多方便啊。

可惜电话是不可能有的。

李孟羲想到的旗语,各守城小队备赤面旗一面,要是觉得守不住了,需要支援,赶紧拿着旗子在城头朝城里挥两下,然后看到旗子,直接定点支援,这比用吼的,或者用通讯兵跑上跑下的,有效率多了。

攻城战一开始,可能要连着打十天半个月的,晚上也会有城墙要失守的情况,晚上看不见旗,好办,用火把打旗语是一样的效果。

李孟羲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折服了,这样及时的支援,能大大增加守城方的韧性,而敌方就会很难受了,敌军会发现刚打开个突破口城里的重兵就上城了,然后被撵回去了。

李孟羲脸上浮现了志得意满的笑意,当目光扫过城北长长的城墙,李孟羲眉头又皱了起来。

对了,虽说有了赤面旗或者夜晚的火把旗语,可以支援的很及时,但是援兵去城上支援,有可能到了城上找不到要支援的人在哪了。

每一段城墙上,都是完全一样的城墙垛,完全一样的城墙,穿着完全一样甲胄的我方军士,城如果太大,在城下旁观容易看到求援的赤面旗,到了城上,就可能找不到了。

还有一种情况,好几个地方一起挥动赤面旗求援,然后派了好几队支援队上城,很可能发出这样尴尬的事——支援队都把遇到的第一面赤旗当成了需要支援的地方,这好了,一个地方挤了数支援兵,人都下不了脚了,而其他需要支援的点,援兵迟迟未来。

这等于,没有支援。

一面赤旗,是不够的。

旗子也应该特殊设计,使在城下可以轻松看到,攻城队到了城上,也能隔着看到求援的赤旗。

而且,旗子要能区分所属的不同守城区域,不能出现支援队支援错了的情况。

可以按编号——东城一区,东城二区,东城三区,把这些数字写在旗面上,以便支援队对点支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