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百七十三章 鱼鹰舟下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李孟羲问鲁犁,鲁犁说,架子好做,只是没地方放,木匠营人手足够,放开了做,一晚能做四十个架子。

李孟羲再问篓子能编多快,鲁犁找来编篓的老人。

老人说,要是有树枝,藤条,一天就能编一个。

现在是秋天,路遇的好多树木,树枝都干枯了,除非遇到像是杉树,松柏之类的常青树,树枝才能用来编筐。

最后,老人说出了一个数,五个,一天最多能编五个大篓而已,这还是每日扎营,都能在营地四周搜到松柏枝的情况下。

五个篓子,着实有点少了。

李孟羲又问柳氏,问如果让妇孺营的妇人们,都帮着缝袋子,一天能缝多少袋子。

“要是布够,俺们妇人们闲住没事,人又多,一天少说得小百十个袋子。”柳氏说到。

缝袋子的工作量不大,一个妇人一天能缝制四个袋子,百十个袋子,也就是二十五个人的一天的工作量而已。

妇孺营不止有二十五个妇人,柳氏没有夸大的成分。

袋子缝制速度这么快,粗麻的织布速度就更快了。

一架小织机,柳氏两天织一匹布,麻布织成,可以够做十个携行具所需的背带。

如果按防雨袋的缝制速度,携行具,一天能做出一百副。

如果按携行具骨架大制作速度,一天能制作四十副。

按篓子的制作速度,一天只能做五个篓子,携行具也只能做五副。

背带的生产速度,虽说平均一天,也只够做五副携行具的量,但是新的织机在做,木匠们有了一次成功做织机的经验,第二架做的更快。

预计三四天后,第二架织机可以做成。

到时麻布生产速度,是现下两倍,携行具制作速度,也是两倍。

七八天之后,第三架织机做好,生产速度是三倍。

半个月之后,这个速度很快就变成四倍。

也就是说,最制约携行具生产速度的环节,在树条篓这里。

麻布可以扩产,而树条篓受限于自然资源,没有足够的材料去编篓子。

一天最多就只能编五个篓子,也就是说其他的木架袋子缝的再多,每天也只能做出五套携行具。

关羽部战兵现在有八百人,每天只能做五套携行具,也就是说,这八百人,得一百六十天才能全员配备。

一百六十天,是五个月,小半年,黄巾都打完了,携行具还没配齐,

这可怜的后勤能力。

之前编篓的时候,李孟羲问过那个很擅长编篓的老人,老人当时说,用藤编篓最好,再者就用竹条,实在不行,用树枝。

春夏时节的树枝倒是还行,秋冬时节,树枝一掰就断,断然不行的。

李孟羲告诉关羽,估计一天,也就能做五具携行具。

听到这个数字,关羽沉默了。

不管怎么看,李孟羲鼓捣出来的携行具极其好用。

有能防雨的袋子,就算再碰到下雨天,士卒的被褥衣物放在袋子里,不至于被雨淋湿了。这一点极为重要。

一天只有五具,相比八百人之众,太少了。

李孟羲也觉得义军现在的后勤能力,虽说有一点,但是后勤能力还是极为薄弱的。

李孟羲于是便问,问关羽,这北方之地,是否有竹林。

“如何没有?”关羽反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