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珍也哭了起来,一时间屋里满是孩子的哭声。
她太忙乱了,以至于忘记了关于英子最重要的问题——她回来了,户口咋上?超生罚款咋交?
她忘了,可有人没忘……
一个孩子五百,两个孩子一千,钱谁出啊?四个兄弟说是住在一起没分家,事到临头倒有三家算起了帐……
第3章分家(一)
90年500块钱意味着什么?
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是双职工家庭一个月的工资,对当时的大款来说是一顿饭钱,对农民来说是一只猪,娶媳妇时的酒席成本,对于山村里的韩家来说,是家里10个成年人头拱地忙活一年交到公中全部结余的十分之一。
这个价钱贵吗?
花在英子身上贵,非常贵。
更何况不止是英子,还有别人。
本来呢,英子一个女孩子,上不上户口无所谓,可甫家把这事儿说开了,两个屯子的人都知道甫家把英子送回韩家是为了让她上户口。
韩家现在也算是村里的富户,有头有脸的人家,丢不起面子。
除了英子之外,家宝也要上户口,他是个男孩,以后上学也好,当兵也好,成家立业总要有个身份,上户口非常重要。
如此一来,光是三房就要拿出公中的一千块钱。
首先感到不平的是大房韩兆春,他年龄大,结婚早,生孩子也早,两个孩子都是七零年代出生的,大姑娘有十七了,眼瞅着要找婆家了,儿子今年也十五了,也不在罚款的范围之类,他是村医,一个人给整个村子两千多人看病,一年到头收入颇丰,虽说自己藏了些私房,交在公中的钱依旧是头一份,更不用说家里有个头疼脑热的,他都是第一时间免费治疗的。
当老大的,就算是吃亏也不能总吃亏吧。
老二韩兆夏呢,他只有两个女儿,媳妇生二丫头的时候大出血,大夫说不能生了,没儿子也就没了盼头,一年到头除了伺候家里那点地,懒得做别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