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朕不吃这一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2章 挑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还在朱棣活着的时候,就有这种说法,以至于朱棣不得不站出来公开辟谣,说自己是马皇后亲生。

“哈哈……,张璁,为了活命,连这种谣言你都能拿来用。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最聪明,别人都是傻子,你说什么我就信是什么。”

关于朱棣身世的说法,自然是谣言。谣言确实来自于蒙古高原,不过是北元故意制造的谣言,用来扰乱大明,满足自己的幻想而已。

这一招,跟后来的清朝时期,说乾隆是汉人如出一辙。

皇家宗室的谱系管理非常严格,有专门的机构宗人府管理。皇帝宠幸了谁,时间地点都有记录。皇帝的血脉,那是天大的事情。如果朱棣的血统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有什么疑问,便是他武力再强,也不可能作皇帝。

张璁吃了几口菜,喝了口酒。

“好吧,信不信在你。不过,便是皇上将来不杀你,你以为如今做的事,就是对的么?”

“百姓不过是做些生意而已。番邦喜欢中国货物,也不是来抢,都是平等交易、货物卖出去,从制作到运输,到船工,都有钱赚,有何不好?何必一味禁止?难道只有朝贡,与民争利才好么?”

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民间不准染指,收入自然也归官方所有。

这种贸易的政治属性大于经济属性,因为遵循薄来厚往的原则,不少时候是一种赔本生意。

但也不是民间一点儿也不参与。

朝贡贸易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由指定的民间商人参与,很多货物,其实也是来自于民间。严格说来,是一种官方管理非常严格的贸易形式。

这种贸易实际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方的纳贡,对应的是朝廷的赏赐。这一部分不遵循市场交易规律,薄来厚往,朝廷亏损。

另一部分就是勘合贸易形式,虽然管理严格,但是按照市价成交,大致是一种市场行为。

“张璁,你说的‘民’指的是谁?是你们这些不法之徒吧?除了你们这些人之外,其他百姓从走私当中得到了什么益处?”

“还说什么与民争利?呵呵,你也好意思说。朝廷得到了什么?你们交了一文钱税么?”

“如果朝廷愿意开放海禁,我等自然愿意交税。你也该知道,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呼呼开放海禁。就连黄志、徐冬等人,只要朝廷开放海禁,就愿意接受招安,维护海上秩序,给朝廷交税。开放海禁,还能改善沿海百姓生计,何乐而不为?”

“张璁,你这种说法,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转移话题,欺骗舆论。”

“好吧,咱们首先从头说起。从南宋到有元一代,海外贸易确实很兴盛,但是为何太祖要海禁?”

“一防张士诚、方国珍余孽,二防倭寇。”

张璁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还至少有另外两个原因。

一是跟朱元璋的出身环境有关。

朱元璋和他的基本班底,是淮河支流濠梁河出身,是农业区,朱元璋也是农民出身。

陈友谅在长江流域贩盐出身,张士诚、方国珍是海上贸易出身。

一个是农业经济背景,一个是商业经济背景,理念就不同。最后农业背景的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等人,得了天下,朱元璋自然不会重视商业。

另一个原因,就是重农抑商的历史传统和商人、资本的流动性、不确定性,这对于以农为本的帝国来说,不容易控制,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此外,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于外部世界,外界没有什么像样的商品,可以拿来跟大明交换,大明的经济不依赖进口。

正是在种种因素之下,明朝一建国,朱元璋了选择了海禁政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