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诀作者:高山笛声远
第23章
奚峰思索了一会,缓缓说道:“在下斗胆一猜,借用公子刚才说过的话,公子是想说明人不说暗话,却要做暗事,不过这暗事还要留下些许暗示。不知公子可是此意?”
曹丕看向奚峰的眼中多了些敬佩,笑道:“看来我可以走了,先生陪伴父亲时间已久,只怕已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告辞,先生不必送。”
奚峰向曹丕微微鞠躬,目送着曹丕的离开,眸光逐渐深邃。
第二天,曹操与自己培养的几个暗探共同商议事情,奚峰也在其中。事情商议完毕后,曹操看了奚峰一眼,说道:“今日之事到此结束,各位可以回去了。”
奚峰刚出丞相府大门,便被曹操的侍卫叫回去了,曹操示意奚峰坐下,说道:“从嘉可是有话要说?”
奚峰并没有立刻开口,顿了顿说:“属下已经搜集到孔少府蔑视国法、谤议朝事的证据。”
曹操听到这句话意味深长地盯着奚峰,眼中虽然仍然波澜不惊,但喜色还是爬满了眼睛,幽幽地问道:“哦?”
奚峰没有再说话,不过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曹操的眼神相接,曹操又看了奚峰一会,说道:“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奚峰走后,曹操走回书房,翻出了很多信,信上多是讥讽嘲笑之语,但所有信的落款都写着一个名字——孔文举。回想起这么多年孔融傲慢无礼的样子,再加上他总是似无意地提到自己僭越的事情篡位的野心,多次让自己的精心谋划的事情落空,曹操把手中的信攥紧,但又逐渐松开。曹操拿起了乌桓的最新消息,又是滋扰边境劫掠财物的事情,想着奚峰刚才说的话,曹操嘴角勾起一抹凉意,又拍了拍孔融的信,似是喃喃自语地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建安十三年,奚峰以曹丕之名授意御史大夫郗虑以蔑视国法为由上奏弹劾孔融,早已酝酿多时的曹操抓住这个机会立刻开始发难,将孔融聚会宾客讨论国事的事情无限放大,最终以招合徒众、谤议朝廷、意图不轨的罪名将孔融逮捕,同年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
魏明帝找到了隐居多年的嵇昭,重新授予他官职,让他为己所用。但碍于嵇家身份的隐秘性,所以授予的官职并不大,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每次派到嵇家的人也都是曹氏的亲信,因此嵇家与曹氏的关系鲜有人知。
太和六年四月,曹叡东巡至许昌,远在谯县的嵇昭收到了曹叡的一封密信,信上提到曹叡听到许昌民间流传着关于孔融的事情,孔融当年似有二子,这就意味着孔融还有一个儿子好好地活在世上,于是曹叡命嵇昭继续追查这件事情。看完信后,嵇昭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着身旁的孙氏说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何他们仍然不肯放过孔家?”
孙氏放下手中的女红,看着紧蹙眉头的嵇昭,回答道:“孔家本就是孔子后代,且孔北海在儒界名声很大。自孔北海被杀后,虽然这些年来民间对于曹氏的议论也有,但若是有孔家的人亲口说出当年的事情,只怕真引起曹氏政权的动荡也未可知。”
嵇昭点了点头,说:“当年父亲一心为报救命之恩,致力于将子桓公子推向世子的位置,因此才处处揣度武帝心思,一力倡议斩草除根。如今他们都已作古,恩仇已泯,父亲死前也对自己当年所做之事颇有悔意,且孔氏若真存有后人本是天意,若我再赶尽杀绝,只怕是逆天而行。”
孙氏顿了顿,看了看脸上表情愈发沉重的嵇昭,有些忧虑地说道:“但若直接拒绝明帝,如若真的触怒了他,只怕是凶多吉少。”
嵇昭看孙氏面色惨白,握了握她的手,发现已十指冰凉,说道:“自是不能拒绝明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先去许昌打探一下,到时再见机行事。”
黄初八年,从许昌返回谯县的嵇昭不停地在房中踱着步,他没有想到这次去许昌真的找到了孔融之子的踪迹。当年孔融死前,定是以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为考虑,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许昌,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们竟还留在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