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92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焦急等待的闫丙泰、高强和孙大勇三人终于得到了周遇吉传来的军令,就要撤退了。

此时,已经是第二日的下午。大顺制将军李过的大军就静静地在冰面上看着大堤上的明军,两天时间了,李过根本就没有下达任何进攻的命令。

明军来了援军,李过都看在了眼里。一千人已经让他狼狈不堪,现在,敌人增加了两倍,李过根本就不敢下令进攻,那无疑是让自己的手下去送死,李过不会那么脑残。

这不是的胆量问题,李过这名制将军可不仅仅是靠和李自成的叔侄关系。李过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最近一段时间他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李过素来以智将自居,这种无谓的送死可不是他的风格,这些士兵损失的必须有价值才行,冲上大堤去送死显然是无脑行为,李过可不认为自己是那样的无脑之人。

天慢慢暗了下来,夕阳落下了背后的黄河大堤,李过犹豫了一下,他考虑着是不是来一次夜袭。可想了想后果,李过终于放弃了。

“撤吧!明日再来!”

……在李过撤回对岸不久,天黑了下来。

正是月圆时刻,月色皎洁,若是距离黄河大堤很近就可以看到,明军的骑兵们正在收拾东西。

当忙碌的骑兵们收拾好东西,一簇簇篝火在大堤上被点燃。这些篝火点燃的间距很远,但在远方看去,一堆堆昏黄的夜火在大堤上延绵。这些篝火无疑是点缀夜色的最佳之物,它美丽炫目,仿佛是黑夜中的精灵。

随着篝火在大堤上延伸,附近好似有人影在晃动……

在黄河最北端防御的参将王德用也开始行动,但他显然比孙大勇和高强等人轻松得多,因为他面前没有敌人,也根本不用做出疑兵的样子,他只管直接顺着黄河大堤撤回来就行了。

如果道路不熟悉,大军在黑夜中赶路往往会迷失方向和迷路。但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黄河大堤无疑是最好的引路者,大军只要顺着河堤前进就可以到达葭州,随后就可以在吕梁山山脚下的方山县和周遇吉的大队人马会合。

葭州距离方山县还有百里的距离,第三天,连夜赶路的各路大军终于全部在吕梁山山脚下集结完毕。

在方山县境内正好有一条贯穿吕梁山的大峡谷,峡谷内有一条名叫北川河的河流,大军顺着北川河奔马坊镇,随后一直向东就可以到达太原。

休整一天之后,大军开始启程。

二百多里的路程,理论上并不远。可是,这是在山间,山中的道路时断时续,而且沟谷林立,道路之难行可想而知。何况,周遇吉的军队还带着一万的友军,而这些友军的行军能力只能用惨不能睹来形容,那些运送物资的马车更成了问题,因为,前方的道路几乎消失了。

在大军还没有进入马坊镇的时候,道路终于让马车成了废物,无奈之下,那些大车不得不被放弃。卸下物资和骡马,骡马不够用,士兵们开始肩挑背扛。周遇吉这些士兵无疑是用粮食和严酷喂出来的军队,再艰难的道路和环境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士兵们体力充沛,有着意志坚定的意志力和纪律,至于那些友军,他们明显的在拖后腿。

互相帮助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必然,一段艰难无比的旅程无论如何都要继续下去……

第118章高壁岭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李自成前锋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突破陕州的黄河防线,中条山已经不是障碍,陕州稍稍向东的张店镇正好有一段山脉的缺失。蜂拥的人潮就这样进入了临汾盆地,李自成大军迅速占领了沿路各县镇。

二十日,大军兵围平阳府城(今临汾),平阳副将陈尚智龟缩于平阳府城内。

二十一日,李自成大军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平阳南城失守。已经没有出路的陈尚智下达了投降令,李自成轻取平阳,镇守平阳府的西河王一家三百余人被屠戮一空。

此时,周遇吉的大军已经越过静乐县的娄烦镇(今娄烦县),路上的无比艰难终于告一段落。现在,距离太原府仅仅还剩百里的路程。

长龙样的几万大军在山地丘陵中终于形成了一股洪流,连日行军谁都很累,军官们一直在拼命鼓舞着士气,现在,最艰难的路段结束了,所有将士都精神为之一震。

第92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