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虎臣作者:曾经淡然
第129章
酒喝得最多,黄得功和周遇吉都满面红光。回到营中,与众人拱手寒暄道别,黄得功自然还要和周遇吉促膝长谈一番。
两人谈的肯定是军国之事,作为直系晚辈,周虎臣也不用客气什么,他坐在一旁开始旁听。
既然周遇吉来到了江南,就要对新朝和时局进行了解,黄得功自是知无不言,他开始对朝局和兵事部属进行详细的诉说,周虎臣端着杯茶一直未曾插言,他只管竖着耳朵进行了解。
马士英果然上位了,而那些东林君子好像在朝堂现在还算混得不错,显然,这个马士英这时还没有与这些东林人士彻底撕破脸皮。而弘光朝的四镇则是驻守在地方,黄得功进封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东平伯、刘良佐广昌伯。黄得功驻真州(仪征)、刘良佐驻寿州(今寿县)、刘泽清驻淮安,高杰驻瓜州,现在好像去了徐州。世守武昌的左良玉虽然没有参加定策,但他兵多将广,也进封为宁南侯。
在黄得功的口中,周虎臣知道,这四镇的兵力和战斗力以黄得功和高杰最强,而且,黄得功和高杰之间还有一些芥蒂。
很快,黄得功就有些幸灾乐祸的说起了高杰的事情。原来,高杰受命安顿家口于扬州城外然后统兵北征徐州。可是,高杰贪图扬州富庶,要求将家口安置于城内。扬州的百姓见高杰部下士卒在附近村庄到处抢掠焚杀,“烟火蔽日”、“僵尸遍野”,纷纷罢市登陴,不让高军入城。高杰恼羞成怒,下令攻城。扬州进士郑元勋从中调停,同高杰面议只让官兵家眷安置城内,不在城内驻军。不料扬州百姓群情激愤,当场击杀了郑元勋。负责江北防务的督师大学士史可法亲自跑到扬州城外的高杰军营里,婉转劝说。这个高杰对史可法极端不信任,最后,经过反复磋商,把扬州附近的瓜洲作为高杰军家眷的安顿之地。
朝堂的事情现在没有办法理会,也左右不了任何事,周虎臣对这位名扬后世的史可法有些感兴趣,因为他要去扬州自然难免和史可法打交道。
“伯父,史阁部现在在何处?”周虎臣插了进来:“史督师负责整个江北防务,谁知道在哪里?”黄得功对被排斥出朝堂的史可法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尊重,他这个从龙之臣实际上是马士英的人。
“那伯父,我要去扬州会怎么样?”周虎臣果断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黄得功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若是萃庵带军去扬州,恐怕会让扬州的官员和百姓开城相庆!以萃庵大胜李自成和力战建奴的威风,扬州人恐怕会疯狂吧!”
黄得功根本就没提什么周遇吉进入扬州的军纪问题,他和周遇吉属于一类人,他们的军队和高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百姓最重要,甚至比那些官员重要,这是天经地义,劫掠百姓的事情根本想都不要想。实际上黄得功一直在和别人竞争,他也想进入扬州,现在周遇吉来了,他进入扬州比别人要好得多。无论从战略和个人角度,周遇吉的到来对黄得功都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情。
“那就去扬州,和伯父的大军正好较近,也算有个照应!”周虎臣直接就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这…朝廷那里怎么说,总要有说法……”
“只要扬州欢迎,谁管得了我?我进了扬州,谁还敢把我轰出来不成?”周虎臣一撇嘴:“果然是京中虎,霸气!扬州不错,伯父支持你!”黄得功算是明白了,他的所谓跋扈弱爆了,这位才是跋扈,完全无视那些什么规矩,就是一个标准的先下手为强,先斩后奏的典型。
第164章需要赌一把
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京杭大运河正好纵穿腹地。
这座城市被运河所包围和分割,使舟船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扬州城的繁荣从来就和大运河息息相关相干,这几年中原战乱,粮米盐铁的调集更加频繁。大运河上千帆竞过,无数升斗小民依靠这条运河为生,和外面的刀兵战火相比,扬州恍如世外桃源。
扬州,因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发展为东南经济中心。举足轻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扬州便占二分!“万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扬州的繁荣市场被刺激得极其火爆,各界人士纷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都来干吗?李白诗云:“玉瓶沽美酒,衔杯大道间。”
这就是富饶、美丽,并且具有历史影响的扬州。
历史围绕扬州而展开的军事冲突很多,它是缘于江淮地带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在每一段王朝的历史开始,每当分裂期间,江淮之间往往就会成为一道边界。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道上,因而在王朝冲突中就成为一个可能的军事目标。占领这座城市,对于北方的势力而言意味着可以很容易到达长江,对于南方的势力而言则是长江的有力屏障。在和平稳定时期,这座城市同样可以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作为一条地区间交通贸易线路,尤其是作为每年南方漕粮北运的线路,大运河使扬州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它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
扬州城内熙熙攘攘,人流穿梭不止,这个富饶美丽的城市丝毫没有受到北都失陷的影响,仍旧在继续着它的繁华。
一行十余人毫无阻碍的进入扬州城,虽然有些特殊,但守门的门卒也只是多看了两眼,并没有上前阻止和询问。这一众人不是衣饰特殊,而是身材,除了一位身穿读书人衣服的老人,其余人无不高大强健。尤其是一个青年,高大健硕的令人侧目,走在这江南之地的街上,绝对是鹤立鸡群。
扬州现任的知府是马鸣騄,这位山西人曾经在京师任吏部主事。他和蔡懋德很熟,两人年龄差虽不大,但马鸣騄是蔡懋德的晚辈,而且,马鸣騄对任劳任怨的蔡懋德一直是恭敬有加。
看着门子递上来的名刺,马鸣騄没有犹豫,直接迎出了自己的知府大门。
看着身穿一身平平无奇衣服的蔡懋德,马鸣騄直接躬身一礼:“云怡先生竟来了扬州,学生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