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134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明虎臣作者:曾经淡然

第134章

周虎臣心中后悔:“*的,条件提的还是小了,好像应该再加一些啊!”这权利是好东西,马士英不简单啊!周虎臣还是小看马士英的决断力,这个马士英能够成首辅看来有两把刷子。

一直不曾参与只管倾听的周遇吉很满意,他起身拱手:“多谢李大人,以后还请李大人多多照拂!”

“哪里,哪里!下官只是一个小小的主事,能力有限,以后还要多依仗伯爷多多提携啊!”

李万鑫完成了任务,美好的前程在向他招手,对于这个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周遇吉更加恭敬了,他深深的还了一个礼,双拳几乎就要触地。恭维只是小儿科,周遇吉还没有被授爵就已经这样称呼了。官场中无所谓无耻,但有利益存在,面子和节操也就是那么回事,这位兵部主事李万鑫当面给周虎臣父子演绎了一遍。

这不算是背叛谁,张国维和许自强是自己人,但他们没有马士英的力量。这是利益的纠葛和需要,这个暂时的站队是一种政治利益的分割,与张国维和许自强的盟友关系不会因此改变。现在的好处不拿白不拿,不站队也要去作战,站了队同样也要作战,还是直接获得一些利益实惠。其实,黄得功早已经给周遇吉父子做了一些投靠马士英的暗示,只是没有这样赤裸裸罢了。

随着李万鑫带着无限惊喜告辞而去,周遇吉和周虎臣开始商议北上的事情。兵种和兵力的平衡,补给的解决,北上路线,作战计划,林林总总,父子二人几乎商议了一个时辰。

就在周虎臣做好一切准备,就要沿江而上时,一封书信却挑起了他的心弦。

来信的人是周虎臣的准岳父马国计,现在,马国计一家搬迁到了无锡,马国计的一个亲戚在无锡很有名望,现在一家人在无锡生活的很好。在周遇吉带领山西的军队到了扬州后,已经给马国计带去了消息,这个回信也算是问候的意思。

这封书信让周虎臣想起了自己的未婚妻,想起那个美丽的女孩,周虎臣的心一阵躁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了,周虎臣开始想念那个漂亮而又机灵的女孩了。不能给女孩写信,会很失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观念。但周虎臣有办法,他可以送礼物,礼物不说送给谁,但到了马家谁也会明白的。

周虎臣的礼物很简单,也很直白,他送的是一对鸳鸯,白玉做的鸳鸯。这对羊脂白玉做的鸳鸯温润细腻,发着有油脂的光泽,如同凝脂般烁烁生辉,毫无瑕疵,一看就不是凡物,绝对价值不菲。

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很贵重,但羊脂白玉符合国人传统文化含蓄的审美观念,不张扬,不艳丽,不耀眼,有一种精光内蕴的美。

一对白玉鸳鸯,周虎臣的这个礼物无疑很合适。

第170章可以溜溜马了

想要沿江而上就需要船,正好张国维在,船很好解决了。

沈廷扬是一个能人,也是一个忠心为国的人,崇祯皇帝曾经给沈廷扬下了一个评语,是这样说的:“居官尽如沈廷扬,天下何难治!”这个评语足以让沈廷扬荣耀一生,甚至后辈都会以他为荣。

周遇吉借船北上,这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沈廷扬对周遇吉是了解的,这位纵横天下的名将罕有败绩,更不缺少信誉和对国家的那份忠心。千人大战建奴几万人大获全胜不是虚假,即使是李自成近百万大军他都可以阻挡在山西,把船借给周遇吉,没有什么可说的,沈廷扬答应的很痛快。

我要的就是这个时机,空虚的时机。

崇祯十七年的七月很炎热,冒着酷热,周虎臣开始行动,他出动了五千骑兵,加上三千名火铳手,一千名刀盾手,六千辅兵,还有后勤人员两千余名和一些炮手。

沈廷扬的船在扬州码头缓缓启动,五十艘巨船沿江而上。这五十艘船承载着那些后勤辅兵、物资和弹药,每艘船都配有三十名火铳手和一些装填手,为了个这些船增强火力,周虎臣还格外给每艘船配置了二十门迫击炮和对应的炮手。士兵加上物资和那些船上的水手,每一艘船都满满当当。

安全很重要,这些物资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刘泽清在淮安,高杰在徐州。船沿着运河而上,这两个地方是必经之路。

谁敢挑衅,周虎臣不介意干掉他们,尤其是高杰,自己好像刚刚让他的人在瓜洲滚蛋了。这个仇算是结下了,高杰敢直接袭击黄得功,那么也就有胆量攻击自己,其实…周虎臣很不介意,不介意把这支将来的汉歼军队给击溃,他准备好了。

这是一个少雨的年份,进入了七月,运河中的水位仍旧不算高。

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顺着运河边前进。而船队则是在运河中逆流而上,这些船上的水手在运河中常来常往,对于在运河中行船异常熟悉。为了配合步卒,船速并不快,第一天进入高邮境内,第二天,穿过金湖抵达宝应。

穿过洪泽湖,大军在四天到达淮安。

得到消息的刘泽清还算很给面子,他认识周遇吉,虽然他敢抢沈廷扬,但显然对周遇吉很忌惮。刘泽清虽然没有亲自出面,但还是派了一名副总兵来嘘寒问暖了一番,还客气的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