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159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留下三千人由薛钺薛参将统领,其余步卒南下,跟我走!”周虎臣不用管江中的作战了,他必须要南下,因为己方的战船无法通过,他只能让步卒顺着江岸进行追击以防止这些溃兵登岸。

风风火火的沿着江岸一路狂奔,周虎臣终于看到了那些逃跑的船只,可惜,也只是看看而已。

追出将近十里,周虎臣收住了脚步,敌人的船并不快,可也没有人上岸,周虎臣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的船在江中逆流而上的逃窜。

黄得功已经杀红了眼,左良玉的这些所谓士兵太弱了,弱的即使被杀也懒得抵抗,除了跳船逃生,竟然不知道反抗。

当周虎臣不紧不慢的回来,孟允还处于兴奋中,所有的火炮清了一次膛,孟允指挥着炮队还在向南延伸。江中的乱军终于清理的有些少了,延续了很久的炮声终于停了下来,黄得功的战船开始追击。

无数浮尸和碎木,还有少量的船,这就是江中的情景。

“急报!急报!”

一条快船躲避着江中漂浮物,船上的水手拼命划着桨如飞般来到周虎臣近前,这条船没有人阻止,因为船头飘着一个奇怪的黑色三角旗,这个旗子绣着一只飞虎。

这个旗子是周虎臣江防队的队旗,连黄得功的手下都认识,当然没有人阻拦。

四月初五,清军多铎部大军出归德南下。

在左良玉兴兵的同时,清军自归德也开始大规模进攻。归德至象山八百里间,南明军除了溃退竟无一兵防堵,扬州、泗州、徐州之地,势如鼎沸,人心惶惶。

整个江北都是空虚的,因为马士英已经抽掉了大部分军队回防来对付左良玉。马士英明知这时清军重兵已经进入江苏北部,却怂恿弘光帝手诏命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抽调兵马过江拱卫南京,史可法于四月初二日领兵过江请求入朝召对,面见弘光帝说明对社稷的主要威胁来自清方而不是左良玉部,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不赞成从江北抽调大批主力去对付左军。马士英却担心史可法名位居前,入朝以后自己的首辅将保不住,加上清军南下的消息日益紧迫,在马士英的建议下,朝廷下旨:“北兵南向,卿速回料理,不必入朝。”史可法接到诏书后大失所望,登上南京城郊的燕子矶,“南面八拜,恸哭而返”。

南京城中的情况也颇为微妙。在左部叛军进逼清兵大举南下的危急关头,弘光帝发出了:“上游急,则赴上游;敌急,则御敌”的旨意,完全处于被动局面。马士英、阮大铖也明白无论集中兵力对付任何一方,南京都有陷落的危险。因此,他们暗中已作了拥兵出逃的准备,马士英事先任命其次子马銮为京营总兵,以贵州兵为主掌握了一部分亲信部队;兵部尚书阮大铖也“昼夜以兵环卫其私室,控弦被铠,厢房书室中暗为衷甲”。

清军看准了这个机会,豫王多铎乘虚而入,统兵渡淮南下。清军乘机趋徐州,总兵李成栋竟然没有出兵阻挡,清军遂连陷颍州(今阜阳)、太和。清军入亳州,向邳州(今江苏睢宁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还扬(州)、泗(州),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兵仍应诏入卫南京。清军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砀山。徐州方面,总兵李成栋早在四月八日就弃城不守,南奔扬州。初九日,清军占领徐州。

最危险的时刻就要来临了,周虎臣立刻开始整理队伍。首先派人去通知黄得功这个消息,随后留下一百门迫击炮、弹药和相关的炮手,周虎臣率领自己的军队顺水而下。

第202章自己去搞定!

清军出现,距离徐州城还有很远,徐州方面,南明总兵李成栋早在四月八日就弃城不守。

镇守徐州的总兵李成栋李总兵现在就指挥着队伍一路在南下,当然这也可以叫做逃跑,而在逃跑前,李成栋也没有忘记把徐州城洗劫一空。李成栋的逃跑方向是扬州,而为了防止刘泽清的袭击,李成栋没敢走水路,而是带着高杰的遗孀邢氏还有世子高元照走的陆路,他准备在泗州顺水路去扬州。

这个队伍很庞大,恐怕不下十万人,速度不快,远远望去,可以称作铺天盖地了。

泗州的汴河很宽,东西贯通,由于洪涝的原因,堤坝很高,几名身穿土褐色衣服的斥候趴在堤坝上,一个人举着千里镜,蜂拥而来的一幕被真真切切的看在眼里。

一名斥候溜下堤坝,随后跑过桥快马而去。

穿这身衣服的人不会有别人,正是周虎臣的斥候,前方出现庞大人流的消息被第一时间报了上来。

建奴南下,正是各地最恐慌的一段时间,逃难的百姓很多,无论陆上还是河中南下人和船也很多,可这样的一只庞大队伍很不正常。

“确定是官兵吗?”周虎臣刚刚带领着队伍跑过来卡住了汴河,并向西北方向放出了大量斥候,斥候的汇报让他隐隐有些期待。

“启禀大帅,的确是官兵队伍,旗号看的很清楚,有徐州总兵官的字号,还竖着高字和李字大旗。”

第159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