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05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这是冷兵器的时代,常规的火炮在攻城战的作用不错,但在野外的作用很有限。

想要击溃敌人就需要靠近,清军的先锋已经靠近了鹿角区,转眼之间,近距离的清军让火炮的作用等于已经丧失。

摄人心魄的鼓声中,如林的鹿角对步卒没有任何作用,直接拆掉很简单,雨让清军的这次战斗充满了运气,因为明军无法使用弓箭攒射,更无法使用火铳,这些清军步卒可以任意破坏鹿角的防御。

炮声依旧,鹿角在人海面前仿佛就是破败的纸片,一刻钟时间,清军出现在了堑壕之前。

如林的长枪就竖立在堑壕后面,枪刃在雨中没有什么寒光可闪,但这种长枪壁垒需要用人命去填,谁都明白这个道理,最前面这些新附汉军犹豫了。

清军从来不缺乏督战队,这是传统,尤其是最近大量的接收新附军之后,这个传统被执行的更加严格。

看到前面的新附军畏缩不前,后面清军的督战队举刀就开始吼叫:“敢畏缩不前者立斩!”

当勇敢和生死联系在一起,从来未曾勇敢的人也会做出正确选择,上前有可能会死,不上前一定会死,这个选择很好做出。为了不立刻就死,为了苟且的活下去,为了给自己残暴的主子卖命,这些曾经的大明军人举着盾牌,挥舞着武器冲向了自己的同胞。

勇敢要看情况,当被逼迫着勇敢起来,这些曾经的怯懦者成为了勇敢的战士。蒙古人入主中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擎天大树总是在内部腐朽才会轰然倒下,历史上,正是这些蛀虫掏空了大明的根基,他们的勇敢造就了华夏几百年的黑暗时代,也造就了后来的无数屈辱。

壕沟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屏障,尤其是在这个野外,即使敌军靠近了,堑壕后的军队仍旧占据很大的优势。弓箭和火铳不可用,但整排的长矛居高临下进行戳刺也让敌人无法逾越。这是绝对优势,可惜,仅仅一个小小的接触,这些新附汉军还没有死多少人,一些明军开始惊慌失措的左盼右顾,敌人的呐喊声和勇敢严重干扰了这些士兵,作战的经验与纪律差距暴露了出来。

历史上有南兵不堪战的说法,可事实上,无论历史还是大明的曾经辉煌战绩到处都有南方士兵的影子,明朝的立国有多少南方将士成为时代的最强者不用细说,近代的戚继光率领的也是南方士兵,他率领的浙兵是一个不败时代的代名词。

时过境迁,现在南方士兵不是不堪战,是制度和军中待遇,是没有参加过多少真正的战斗让他们弱了下去,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去战斗,比如现在。

血肉的搏杀,喷溅而出的鲜血,轻而易举的死亡让那些未见过血的士兵惶恐失措了,敌人的勇悍让一些士兵开始畏惧,这些士兵开始有意识的后退。防线是一个整体,当一个士兵畏缩不前就会影响身边的战友,随着身边有战友被疯狂的敌人杀掉的同时,那些畏死亡的士兵开始逃避。

作战就是这样简单,敌军来到堑壕前不到一刻钟防线的突破口就出现了,建奴军的士气和勇气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呐喊声响彻了整个阵地,紧跟着就是突破口的增大……

有一种习惯名叫看风向,这个时代,普通大明部队敢说自己是看风向的第二,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许多在历史上投降清军的将领证明了这一点。

轰然一声巨响,习惯使然,整条巨大的防线就这样瞬间集体崩溃了……

望楼上,一向狠辣的朱大典空有一颗凶悍的心,眼前的情境让他悲呛怆的惨嚎一声:“苍天啊……”

朱大典心中那个隐隐的不安成为了现实,没有经受过血火淬炼的士兵果然不可靠,无能的将领就会有无能的士兵,这些久居江南安于混口饭的将士根本不是战士,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战斗,这样的情况只有勇敢的战斗下去才是最佳选择。也就在顷刻间,仓皇而逃的士兵就像洪水淹没了朱大典的望楼,紧跟着,高高的望楼摇晃起来。

望楼就这样摇摇晃晃的倒在了人海之中,大明兵部尚书,九江兼芜湖督军朱大典被自己的士兵人潮吞没了……

第270章让我们歌唱祖国

庐江县距离桐城仅仅六十里,黄得功现在就驻军在这里,十几万军队的溃败骇人听闻,消息第一时间被斥候禀报给了黄得功。

大明的军队好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溃败,黄得功见怪不怪,可惜,现在是国家最关键的时刻,这种溃败关系到整个天下战局,也关系到黄得功与周遇吉的战术安排。

这败的也太快了!坚持几天有那么难吗?黄得功对这些军队实在是无语。

截击不用商量,这是黄得功必须做的,但他不知道自己坚持几天才行,南阳距离庐江县太远了,这八百里的距离简直就是魔障。实力最强的周遇吉军飞不过来,唯一可以迅速过来的只有他的骑兵,可黄得功也清楚,周遇吉的骑兵太少了,与多铎部的作战让周遇吉的骑兵损失惨重,虽然在降军中补充了一些,黄得功估计周遇吉手中最多有一万骑兵。

一万骑兵飞奔到庐江县也需要两天时间,这两时间的飞奔会让骑兵精疲力竭,立刻投入战斗也不现实。

第205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