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47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古北口长城就建在燕山山脉之上,这个随山势而延绵的雄伟建筑巍峨而险峻。

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蒙古成吉思汗六至十年,成吉思汗三次围攻燕京时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以丰利(张北县西)、宣德(宣化)、居庸关和古北口、擅州(密云)、顺州(顺义)为主要进攻路线。到了明代,蒙古人退回去走的仍旧是这些路线。建州人也不例外,屡次入关也是如此,而现在的逃跑当然也会走这条路线。

京都锁钥山陡路险,沿途都是小径,虽是关内,但并不好走。

接近午时,八旗战兵终于接近了古北口。

古北口关跨山建成,其城建筑于山顶之上,随山势升降,蜿蜒曲折,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明朝诗人唐顺之写诗日:“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这就是起伏跌宕,敌楼密布的古北口,大清贵胄们认为的最后一道障碍。

长城上人影绰绰,看来明军的防守人数不算少。

狭窄的山路上到处是人,八旗战兵在汇聚,这些人是最勇敢忠心的战士,负责今天攻城的鳌拜默默地准备着。现在不需要什么鼓舞士气,生死就在此刻,谁都知道后面的明军追兵就要上来了,过不了长城大家都要死在这里,死战已经无可避免。

云梯早已备好,士兵们在沉默中在吃着也许是自己最后的一顿午饭。

古北口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从西边至东边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长达八十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一百七十二座,烟墩十四座,建立了十六个关口;三个水关长城、六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诸多的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还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

这会是最惨烈的一次攻城战,因为古北口长城不是过了一道城墙就算出了关。长城最南面的第一道长城是北齐长城,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南,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四十里构成古北口对外的第二道军事防线。而对于要逃到关外的清军来说,这是必须拿下的第一道防线。

明朝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了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后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这些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现在,这些壁垒再次成为了大清勇士逃生的障碍。

“出发!”鳌拜暴喝了一声,他选择的是古北口偏南的一段长城,因为这里的山势相对古北口的关城较矮,坡度较小。

清军的选择在意料之中,虞大虎和翁之琪两人就在这段长城上在等待。

远远的可以看到,手持云梯的清军分得很开,这些蛮族变得聪明了很多,也知道必定会受到炮火的洗礼,已经知道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自己的伤亡。

“两里之内了!开炮吧!”清军近了,翁之琪看向虞大虎。

“杀人罢了,其实就是放近了也是一样!”话是这样说,虞大虎还是遵从了翁之琪的意见:“来啊!给我放几炮先听听响动!”

城墙上的炮手并不算多,就是不算多,对这些久经战场考验还居高临下的炮手来说也太容易了。

炮声和爆炸声在山间开始回响,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

可以预料,爆炸总会带来死伤,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火炮的爆炸威力无疑被放大了,爆炸激起的碎石加上弹片都是致命的。大清的勇士在这种环境下避无可避,许多人无奈的被击中,而击中的后果很严重。

作为指挥者,鳌拜当然不会去身先士卒,这种不要命的事情他才不会亲自去做。鳌拜就在后方督战,同时也在观察明军的防守力量。久久回荡的炮声在山间很响,伤亡中,清军的后续士兵源源不断的在勇敢跟上。而炮火的爆炸好像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明军的火炮应该不多,这让鳌拜稍稍松了一口气。

第323章不满意的防守

炮声还在持续,清军的士兵跑得飞快,没用多长时间就出现在城墙的土坡之下。

城墙上伸出很多黑洞洞的铳口,不久火铳声也响了起来。

鳌拜继续在观察,虽然看不太清,但听声音他知道那些火铳也不算太多,里外用兵,看来明军守卫长城的力量并不充足。

第247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