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出书版)作者:易中天
第31章
11.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12.见《后汉书》之《孝灵帝纪》、《窦武传》、《陈蕃传》。
13.见《后汉书·何进传》。
14.见《后汉书·董卓传》。
15.见《后汉书·种劭传》。
16.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17.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纪》和《英雄记》。
18.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9.这一年有四个年号。汉灵帝去世前为中平六年,刘辩继位后改元光熹,从黄河岸边回宫后改元昭宁,被废后改元永汉。
20.董卓入京,是在这年八月庚午,换皇帝则在九月甲戌。
21.见《后汉书·董卓传》。
22.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为陈蕃和窦武等党人恢复名誉,并重用其子孙。
23.见《后汉书·蔡邕传》。
24.关于这段史实,《三国志·袁绍传》的说法是:“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拔刀相向事见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这一说法虽然裴松之认为不实(此语妄之甚矣),但被《后汉书》采信,行文略有不同,请参看。
25.以上均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26.见《三国志·武帝纪》。联军被称作“关东义军”,是因为他们当时都在函谷关以东。
27.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28.见《三国志·袁绍传》。
29.见《三国志·董卓传》。
30.见《后汉书》之《袁术传》、《刘表传》、《刘焉传》。
31.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32.见《三国志·武帝纪》正文及裴松之注引《世语》。
33.董卓曾拜曹操为骁骑校尉,被曹操拒绝,并逃出洛阳。联军成立后,袁绍任命曹操“行奋武将军”。见《三国志·武帝纪》。
34.见《三国志·鲍勋传》裴松之注引《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