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7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作者:blalblyl

第27章

酒醒后,李世民亲往别馆拜会房玄龄和杜如晦。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三人谈今论古,相聚甚洽。李世民当即拜房玄龄为行军记室、杜如晦为兵曹参军,长孙无忌为行军典签,让三人时刻随侍左右,以备顾问。

话说当初柴绍与妻子李秀宁居于长安,接到岳父李渊将要起兵的信后,两人一商议,决定由柴绍一人先回太原,李秀宁则到长安附近的鄠县广散家中财物,招聚逃亡在山中的百姓,一时间,竟得上千人。后来又说服何潘仁归降,李秀宁兵马迅速扩大,势力范围覆盖了鄠县南部的大部地区。并联合堂叔李神通义兵两下夹攻,拿下了鄠县。李秀宁又率领大军,继续向盩厔方向进军,行军途中又联络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盩厔、武功、始平等地。几支队伍总共发展到七万人,李秀宁则是众军共推的盟主。

九月二十升、阴世师等人承担。卫、阴二人见义军兵多马壮,其势逼人,不敢大意,遂封住所有城门,不通信使。李渊的使者也只能站在城下,冒着箭矢射中的危险,一遍遍喊话,弄得口干舌燥,不见一点效果。见劝告十余日无效,李世民率诸将来到中军大帐,请求出战。李渊却怕落人口实,没有同意。

李世民见父亲仍不肯撕下假面皮,心下忧虑,回到自己的大营,前思后想,觉得不能再拖延攻城了,一者怠诸将求战之心;二者几十万大军停滞不前,枉费粮草不说,还贻误战机;三者,李密瓦岗军兵强马壮,正发动第三次攻洛阳之战,屡败隋大将王世充。且李密一心想做义军盟主,今见李氏军围住皇都,恐心生嫉妒,别生歧义。

想到这些,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找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商讨此事。房玄龄点头认可李世民的担忧,心生一计道:“可联络左军大都督陇西公李建成,暗使几路军马作势欲攻城,然后飞报大将军,言将领争欲攻城,不能制止,以此胁迫大将军早下攻城命令也。”

听房玄龄这样一说,李世民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看了看杜如晦,杜如晦坚定地说:

“时不我待,请马上依计而行。”

房谋杜断,李世民马上修书一封,派长孙无忌前往长安城东南面、李建成的营区。

24

下午,在李世民、李建成的授意下,李世民的部将丘行恭,李建成的部将雷永吉等人,不等将令,擅自带领本部兵马,提着云梯,气势汹汹,在左右两个大营门口吵吵嚷嚷,欲强行冲卡,前去攻城。

李世民、李建成飞马赶到各自的营门口,自然是劝说不下,于是使人报与李渊,言诸军请求攻城,不能制止。

李渊闻之,从春明门外,急忙赶到安兴坊右军大营,声色俱厉,厉声喝斥,不准攻城。将佐们见主帅动了气,只好一副气忿忿的样子,收兵回帐。

房玄龄之计,虽未立即奏效,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此事在李渊的心中也有了震动。当晚,李世民约上李建成,率文武官员来到李渊的大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再次请求出战。此情此景,再容不得李渊犹豫了。但也好半天才痛下决心道:“明早开始攻城。晓谕三军,破城后,不得侵扰隋皇七庙及代王宗室,有敢违令者,罪及三族!”总攻这一天,选的也不是时候,大早晨,天幕低垂,整个战区显得格外寒冷,远处巍峨挺拔的秦岭模糊在铅灰色的云雾里。长安是隋朝的皇都,城墙坚厚,军用物资储存丰厚,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占的。

激战一上午,攻城部队无任何突破。这时,天开始变脸,寒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着。冯翊太守、军头孙华主动请战,要求下午担任主攻,不攻下城墙誓不回来。然而孙华还是在午后的攻城战中被流矢射中殒命了。

未占敌一墙一垛,先折一大将,望着越来越狂暴的雪天,李世民下令停止攻城。

士兵们扯下云梯,抬着死难者的尸体,退了下来。又死伤了上千兵士。李世民默默地观望战场,星眸中充满了悲悯,整个战场这时如死了一般,一群乌鸦在风雪中滚动,似乎也被血腥所惊动,呼啦一声展翅飞往高空……

然而要争霸天下,夺取江山,岂有不死人的。年轻的李世民已深深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追溯历史,又有哪一个朝代的建立不是踏着成千上万具枯骨登上去的呢?区别只是牺牲的大小而已,而他就要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样才是对家族、对将士、对天下、对百姓最好的交代。悲悯的眼神逐渐为决绝所替代,他当下心硬如钢,安葬了烈士之后,冒着夜雪,到左军叫着兄长李建成,一齐赶往春明门,去见父帅李渊。

“爹爹,”李世民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孩儿找大哥商议了,攻打长安不能像攻一般的城池一样,要打破常规。”

“你意如何?”李渊问。

“孩儿想各个攻城部队,都分为若干部分,不分昼夜,不管天气如何,白天黑夜轮番攻城。”

李渊考虑了一下说:“不分昼夜攻城,若短时间不能成功,对将士们的心理折磨很大。像李密围攻洛阳二年,毫无突破。若放在我们这里,岂不将士离心,人走一空!”

“守城隋军痛恨隋炀帝暴政,畏我义军善战,其士气必然低落。我军不舍昼夜,轮番进攻,受折磨的首先是他们。”

“若短时间不能取胜又当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