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作者:blalblyl
第32章
李渊也引出两滴眼泪,抚着屈突通的背,赞道:“公真忠臣也!”
事已至此,李渊当即授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册封为蒋国公,为秦王府行军元帅长史。
过了几天,李渊派屈突通至河东城,招降守将尧君素。尧君素却是个硬骨头,把屈突通羞辱了一通,拒绝投降。
时间进入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在攻守洛阳的战斗中,李密的瓦岗军大败隋军守将王世充。此次胜利,瓦岗军名声大振,河阳都尉独孤武都、检校河内郡丞柳燮、职方郎柳续率所部来降。窦建德、孟海公、朱粲及李密部将裴仁基皆上表请李密称帝。
李密认为没有攻下洛阳,缺乏根基,没有应允。言平了东都后,再议此事。
这时炀帝在江都,终日浑浑厄厄,还曾赋诗一首:
我梦江南好
征辽亦偶然
但存颜色在
离别只今年
又常揽镜自照,以掌加颈,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萧后惊惧,掩面伤心,隋炀帝倒也想得开,抓起一觥酒一饮而尽,说:“贵贱苦乐,互相更替,有什么值得忧伤的。”
萧皇后忍不住把这些跟女儿出云公主说了,出云公主情急之下,猛然想起一个人来——李世民。
虽说他李家已进犯长安,但毕竟打的还是尊隋的旗号,万般无奈之际,出云公主只盼他能念在以前相救的情面上,答应发兵来救洛阳,进而稳定一下父皇甚至整个大隋的心。
李密势力的迅速膨胀引起李渊的不安。他深知李密是个有才能、有野心的人,若不设法钳制,必将成为自己称帝道路上最强大的对手。
于是他叫来两个儿子,要他们发兵洛阳。
李世民本不赞成现在去打李密,可父亲坚持,又正好收到了出云公主的信,也不好再说什么,便答应下来,顺便去摸摸李密的虚实也好。
正月十九,李渊命李建成为左元帅,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军十万,去救洛阳。
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并无阻碍,一直开到洛阳城下,驻军于芳华苑。越王杨侗知道李渊没安好心,名为救洛阳,实则来与李密抢洛阳。乃紧闭城门,拒绝李家军入城。李建成几次亲临城下,向城内宣讲援救东都之意,但却枉费口舌。
大军在洛阳城郊与李密军有几次小规模冲突,李密亦遣使持书信,责备李渊父子不守信用,违反当初联盟之约定。并表示必要时,将与唐军决一死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认为,十万大军滞留在洛阳城下毫无意义,除枉费粮草外,一不能入洛阳,二弄不好会受李密与洛阳军的夹击。且李密势大,急切间不能图之。不如暂且撤兵,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更为巧妙。于是遣使告李渊想法,要求撤军。李渊与部下分析了洛阳的形势,认为李世民说的有理,乃下令撤军。退兵时,李世民让李建成左军先走,自为断后,他对诸将说:“城中兵见我军退走,必然乘机追击。我军可在三王陵一带设下伏兵,打击追兵,一者保卫大军的安全,二来叫洛阳隋军看我李家军的手段。”
李世民分兵一半,伏于三王陵两边的山野里。果不出所料,大军刚刚拔营,洛阳城中涌出万余人马,在紫金光禄大夫段达的率领下,试试探探往前追赶,欲瞅空捡个小便宜,回去好向越王杨侗交差。
段达领兵追至三王陵,突然间锣鼓齐鸣,伏兵四起,千余名精骑在旗幡的指引下,旋风般地向隋军冲杀过来。本来如惊弓之鸟的段达军一下被冲成几段,连招架的功夫也没有,便仓皇向洛阳城逃奔。李世民率军追击,一直杀到洛阳城下,方才打住,此一役即让段达军损失大半,斩首四千余级。
越王杨侗初步领教了李唐军的手段,再也不敢小瞧。李世民才率大军徐徐退去,并设置新安、宜阳二郡,派行军副总管吕绍宗与任瑰镇守新安,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以此二郡来临视洛阳方面,保卫关中门户。
当李密在洛阳与隋军纠缠的当儿,李渊四下遣使招抚诸郡。三月,窦抗率灵武、临川等数郡归降。至此,李渊控制了东至商洛、南到巴蜀以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隋末乱世之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