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作者:blalblyl
第48章
刘文静与殷开山一力承担,都争说是秦王抱恙,嘱他二人固守不出,二人轻敌大意,违令出战以至兵败。
病中的李世民闻知此事,知二人是有意维护他秦王声望,暗叹这是何苦?“违令出战”,又是大败而归,严重点够得上死罪!于是让房玄龄代写了份奏疏,说明刘文静等调兵出战经他首肯,当时他虽抱病,但尚在军中,身为一军主帅,理应承担主要责任,请求父皇允许他按照诸葛亮当年在马谡丢失街亭后的做法自贬三级。写完后一式两份,分别送御史台作证词和呈交父皇李渊。
御史台官员最终根据李渊暗示,将责任算在刘文静、殷开山头上,不过念二人俱有首义佐命之功,免于死罪,削职为民。
对刘文静和殷开山的处理是相当重的。对所有的重臣、所有的起义元老来说,这都是一个严厉的警告。军令如山倒,既要倒向士卒,也要倒向将领,以往那个放纵友谊的时代必须结束了。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来不得半点心慈手软。对将领和大臣的手软,就是对大唐王业的残酷,就是对士卒生命的残酷,有高墌城下唐军的悲惨遭遇作证。这次大败之后,必须用剑划出一条线,实施新的军法。我能痛下狠手、令出如山,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么?李世民自问。当然能。他喃喃地答道。我会对自己果断,对别人果断。慈不掌兵。我的心是不会软弱的。
李世民将自己痛苦的反省和李渊一一细说了,李渊对此深表支持。父子俩反复讨论,捋清了一些整肃部下、指挥作战的基本方略。
时近仲秋,粘稠的浓云渐渐被秋风吹走,天空变得高远、湛蓝而明亮。
大唐武德元年武百官,目送大军跨过便桥,感觉甚为满意。
前一阵父皇在朝堂之上说,高墌战败,不关世民的事。当时世民重伤在身、卧病在床,将指挥权委予刘文静、殷开山二人。他二人鲁莽轻敌,不听从世民深沟坚壁、拒不应战之指示,强行出战,致有败绩。因此下旨革除二人官职,对世民则免于处分。
李建成对此颇不以为然。再怎么说二弟既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那么无论如何都是有责任的,父皇一向赏罚分明,这一次却未免太宠爱二弟了。
李建成性格温顺,尤其对父亲一向顺从。换作世民有不同意见,会当众提出来与父皇争执,有时甚至让李渊颇觉下不来台。建成则不然,他只在退朝后私下里委婉地询问父皇:“二弟向来统军甚严,从太原起兵到围攻长安,他所率领的右军有目共睹。刘文静又一向对二弟甚为尊崇,他怎么会违抗二弟命令,擅自出战?”在李建成看来,刘文静、殷开山有几个脑袋,竟敢违令擅自出战?
李渊却顾左右而言他道:“建成,你以后是要继承大统,做一国之君,应多学习驭臣之道,才是正理!”
原来这就叫做“驭臣之道”!李建成为父皇的一句话,在心里感慨了好几天。
他不由得想起了小时侯。作为父母的嫡长子,建成享受了好几年几乎独得父母宠爱的幸福时光。后来虽然陆续有了几个妹妹,父母最重视的自然还是他。二弟生下来时,他也很欢喜,但随着这个二弟慢慢的成长,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这个弟弟从小就好奇心强,喜欢争胜,爱向父母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让父母也不知该如何作答。及至十岁时,便与父亲论兵法,父子辩论常常竟让父亲口不能对!岂料父亲反而十分欣赏,常与之谈论兵法战策,历代掌故,还将朝廷的大事讲给他听,告诉他官场种种是非恩怨,与他评说天下大势。待到十几岁后,二弟的脾气收敛了些,又常常能在关键时刻献计献策,父亲自是对他更加倚重。
建成则从小性情温和,对父母顺从听话,是个乖孩子。父亲虽也器重他,亲授武艺,建成却渐渐觉得父亲待他不如待二弟更亲近。
至于母亲,自从世民出生那刻起,就对这个儿子最为宠爱。世民的容貌像极了母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均得自母亲的真传,而其他的兄弟姐妹,包括建成在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母亲已将她的心血几乎全部倾注在了世民身上。
府里的仆役丫鬟,在二公子小的时候,全都当他是个宝,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等到他十几岁时,更是对这清雅俊美的二公子敬慕得紧。这也难怪,二弟在父亲面前老练霸气,在母亲面前沉静如水,在仆役丫鬟面前却是温和近人,见什么人做什么样子,哼,真是恶心!
李建成远眺着渐渐远去的二弟,脸上虽仍露出关切之情,内心却在冷笑,就算你李世民能独享众宠又怎样?就算你李世民聪慧过人又怎样?就算你李世民如何勇武善战,也注定了只是个藩王。即使再立下盖世奇功,也不可能再往前进一步,即使父皇去世,在他前面的也还有他李建成大唐太子、国之储君。他,李建成注定了是君,李世民注定了是臣。君为臣纲!你根本无法与我相提并论。而有朝一日,我李建成将君临天下,成为大唐的主宰!而你,还不是照样要对我三呼九叩,匍匐在我脚下!
李建成身后的裴寂摸着胡须,心里同样是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