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且说降唐之后,李密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本以为凭自己当年的地位,带来的手下,李渊肯定会封个王给他,结果只封了个小小的国公,这让李密非常失望。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唐朝的当权大臣们自然谁也不会重视他,甚至还有向他索贿的。李密是几乎当了皇帝的人,哪里受得了这种轻视,更何况轻视他的人正是他一贯看不起的人。偏偏光禄卿这个职务负责朝会的酒宴膳食之事,说不好听些就是个“安排宴席头领”,李渊安排李密干这个差使只怕也有些自抬身价的嫌疑,李密当然对此深以为耻。王伯当虽说被李渊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但也以李密受到的冷淡引为耻辱,于是二人密谋叛唐,回河南召集旧部重新起兵。
于是李密假意上疏李渊:“臣虚蒙荣宠,安坐京师,无可报效。山东旧部,不服世充,臣愿往招抚,效力陛下,同心助唐,平定中原。”
李渊捏了此奏折,迟疑不决,乃召建成、世民与亲信重臣裴寂、萧瑀前来商议。
李建成、裴寂、萧瑀都认为李密生性狡猾,反复无常,现在派他前去,就像把鱼投进泉水里,把虎放归山林中,他必定不会回来,建议李渊伺机除掉李密。
惟有秦王世民沉默不语。李渊对这个儿子的意见一向甚为看重,便问道:“二郎,以你之见呢?”
“父皇,儿臣以为,李密主动来归,杀之不义,恐遭非议,他人会以为我大唐无容人之量,以后谁还敢主动投效?”李世民若有所思,“以儿臣之见,杀之,不如放之。”
“放之?”众皆吃了一惊。李建成不以为然道:“二弟,李密归其故地,若串通旧部谋反,岂不养痈遗患?”
“小弟以为并不尽然。大哥请想,那李密,一投翟让而杀翟让,二投东都而反东都,今若其三投大唐而叛大唐,试问此等反复无常、毫无信义之辈,又有何人还肯追随效命?再者,即令他纠集旧部叛我大唐,今其旧部多在王世充手下。李密此去,必与王世充起冲突,正好使他们相斗,待其两败俱伤,我即可坐收渔利。”
李渊微微颔首,上次他拒绝了世民收降留用薛仁果之建议,执意将其处决,果不其然招致一系列负面后果,今李密之事,也担心处置不当,会重蹈覆辙。
李建成等见李渊点头,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太子看向弟弟的眼光中,隐有恨意。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正好听说李密、王伯当求见。
原来李密本为李渊是否同意他前往山东招抚旧部一事忐忑不安,这会儿却听说是秦王殿下帮他说动了皇上,心下自是对这“天下英物”十分感激,遂亲自登门,表示此番前去,定竭尽所能,招抚山东旧部一齐归顺大唐,不负秦王信任!
李世民哪能不知道李密那点花花肠子,便与他虚与委蛇一番,最后亲自送出府来。
十二月,李渊正式委派李密赶赴山东收抚部下。李密怕引起李渊的怀疑,不好直接要王伯当随行,便请求带上贾闰甫。李渊批准了,并设宴亲自为李密等人饯行。
李密为了让李渊放心,竟指天发誓:“密若有二心,就让我万箭穿心而死!”他万没想到,此话竟一语成谶。
李密又请求让王伯当同去山东,李渊因听了李密发的毒誓,一高兴便准奏了。
李世民在府中听说李密出发的消息,冷笑一声,朝李青道:“可以去知会张宝德了!”李青领命去了。
李密啊李密,枉你一世豪雄,我李世民却也叫你一去无回!李世民停住手中正在练习书法的笔,眼中全是狠决。
却说李密率当初一起投唐的一半旧部(另一半照李渊的旨意留在了华州)出潼关东进,但觉鸟脱樊笼,重入云霄,一路打马如飞,催军快行。
长史张宝德,早看出李密不甘蛰伏,惟恐其叛乱祸及自身,又受了秦王密令,便于途中秘密上书,声称李密必定会叛逃。李渊的心意于是中途改变,又担心李密惊恐生变,便降下一道圣旨假意慰劳,令李密让他的部下先走,本人则单骑入朝,接受新的任务。
李密在稠桑接到李渊遣特使快骑送来的飞诏,对李渊的出尔反尔大为不满,认为一定是被人恶意中伤,李渊已对自己起了疑心,如果回长安一定没好下场,所以李密决定铤而走险,打出关去。
贾闰甫并不同意李密的看法,他劝李密应当回长安接受朝廷的指令,向李渊表明自己并没有二心,别人的谗言自然绝迹;那时候再要到山东去,也还是有机会的。
李密却认为自己原来的老部下贾闰甫已变了心,甚至认为贾闰甫贪图富贵被李渊拉拢了,盛怒之下欲杀贾闰甫,王伯当再三劝阻,贾闰甫才得以幸免,大哭辞别李、王二人,出帐上马,直奔天涯,从此不知所终。
王伯当也被贾闰甫的一番话所打动,认为此时叛唐,不是时机,但李密不听,他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只是说“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下定决心要一死以报答李密了。
第55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