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美梦成真作者:飞熊
第12章
不过这事周墨第二天并不记得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也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次的机缘产生的蝴蝶效应,能为王钢日后的生活带来了翻天变化。
王钢虽然没有拿老吴那两千块钱,却得到了一件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缘。
没过多久,老吴就又找到王钢,跟他说,他有个朋友在外企上班,公司正在招聘保安,想找人品好,体格好,又能打的男人,老吴就想到了王钢。
外企待遇很不错,一个月给两千块钱,签正式员工合同,四险一金,一样不少。王钢动心了。
巧事碰到了一起,王钢和吕杉同时有了离开工地的“动机”。
再说周墨跟老吴的缘分,也是因为王钢这件事。老吴今年35岁了,比起其他小伙儿,实际年龄加起来也有三十出头的周墨跟他年龄最近,话题最多,也聊得很投机。
那次吃饭后,周墨有意的经常的,主动接触老吴,想从他那里了解更多的关于包工队的事情,这不能怪他做什么事都带着目的,他穷,他急需钱,他想发财,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59文学
干一行钻一行,当然,他不是要钻民工,而是在“工作中找出路”。
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状元怎么出?不是要让人将民工进行到底,而是从做民工这件工作中,留心和发现机会,赚钱的机会。这是周末这么多年自己总结出来的。
周墨会说话,人又幽默又谦虚,跟老吴请教的时候,老吴也很愿意给他讲,这年头谁愿意听他那些陈仓子烂谷子的破经验?可把老吴给得瑟坏了,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指点周墨。过了一把当大牛逼的干瘾。
老吴真的懂得挺多的,不止是技术上。他的道理也很多,周墨听了很是受用。
比如老吴说:“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你以为自己很熟悉,看在眼里,叫在嘴里,其实根本没往心里去,真正去深入研究了,才知道其中的学问真的很大。”这句话周墨就深有体会,他重生了,本以为自己得到了一把万能钥匙,甚至还异想天开的认为自己再活一次肯定比别人强很多,赚大钱不是什么难事。可真正想实现想法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样,曾经以为熟悉的一切,其实是那么的陌生,每一样东西都无比深奥,他几乎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需要从零开始。
身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吴就像一本儿北京的百科全书,让周墨只要一跟他聊起来就忘记了时间,渴望从他那里吸收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也突飞猛进,周墨也从老吴那里了解了不少材料承包队的工作,周墨从中看到了商机和利润,萌生了一些想法。
老吴很喜欢周墨,看中了周墨有文化,脑子活,办事麻利,最重要的是跟他投缘,小伙子又喜欢听他唠叨,他在周墨那里能得到虚荣和存在感。老吴问周墨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干,别当民工了。
按理说老吴做出这样的邀请,周墨应该很高兴才对,周墨却犹豫了。
周墨没有本钱和门路,跟老吴一起干是最稳妥的方式,可周墨现在急于赚一笔大钱,最好一次就能赚个几万块的,他想在北京郊区买套房子,北京的房价一天比一天高,飞速增长着,周墨怕自己再等下去,又会走前世的老路,错失了赚钱的大好机会。
周墨跟老吴说他要考虑考虑,老吴不明白小伙儿为啥还要考虑,跟他干不比在工地干强多啦?
周墨有他自己的主意,如果放在申奥成功之前,没遇到老吴之前,周墨绝对不敢自己单干,毕竟他啥也不懂,没门路,没技术,没经验。
可现在不一样,他重生了,对北京未来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再加上认识了老吴这么个老北京,老江湖,老技术,周墨的胆子就变得大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墨看到了市场价格和工地价格之间的差别。
通过老吴,周墨认识了工地里其他几个施工单位的大哥,每逢有空,周墨就会跟他们聊天,渐渐地混的熟了,周墨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有句话说的好,你只要掌握一个人,就等于掌握了一群人。也就是说,他只要把老吴的关系搞好了,就相当于掌握了建筑行业的人脉、技术和经验,以及发展现状。
通过跟这帮人接触,周墨感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专业,比如很多材料的价格,周墨了解到的都比他们要低。
这让周墨蠢蠢欲动,他并不知道这是不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也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商机,别人会不会先一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