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作者:高阳
第16章
与此同时,塞桑之女,吴克善之妹,亦即孝端的侄女,为太宗纳为妃,即孝庄后。崇德元年,建五宫,孝端称&qut;清宁中宫后&qut;;孝庄为&qut;永福宫庄妃&qut;;而孝庄另有一姊,则早于天命十年即归于太宗,封为&qut;关雎宫宸妃&qut;。宸妃有孕,崇德二年七月生皇而已。鄙意绝非轻信传说,终嫌&qut;皇父&qut;之称,但不能视为与&qut;尚父、仲父&qut;一例。
心史先生复函,词锋犀利,以为:
夫以国无明文之暧昧,吾辈今日固无从曲为辩证。但中冓之言,本所不道,辨者为多事,传者亦太不阙疑。此为别一事,不入鄙作考实之内。唯因摄政王既未婚于太后,设有暧昧,必不称皇父以自暴其恶。故知公然称皇父,既未下嫁,即亦并无暧昧也。
如心史先生所言,我谈此段即是&qut;多事&qut;;但&qut;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qut;,世事真相,常由多事而来。心史先生对多尔衮颇有好感,故确信其有完美的人格;而我的看法不然,如考证多尔衮与豪格争权的真相,结论是多尔衮对皇位非不欲也,乃不能也,非如心史先生所说,多尔衮能&qut;自守臣节&qut;。至谓多尔衮与孝庄若有暧昧,&qut;必不称皇父以自暴其恶&qut;,此是以&qut;君子&qut;之心度&qut;小人&qut;之腹;多尔衮没有读多少汉文,于名教礼义,并无多大了解,何尝以为与太后有暧昧即为恶行?倘非如此,何至于杀胞侄而又霸占侄媳?彭长庚比多尔衮为周公,济尔哈朗驳之云:&qut;多尔衮图肃亲王元妃,又以一妃与英亲王;周公曾有此行乎?&qut;如此悍然无忌的乱伦,难道不是&qut;自暴其恶&qut;?
复次,关于孝庄别葬昭西陵一事,尤出情理之外。《太后下嫁考实》云:
第57节:第三章太祖、太宗(38)
孝庄崩后,不合葬昭陵,别营陵于关内,不得葬奉天,是为昭西陵。(按:太宗葬盛京西北十里隆叶山,名昭陵;孝庄葬关内,在盛京之西,故名昭西陵。)世以此指为因下嫁之故,不自安于太宗陵地,乃别葬也。《孝庄后传》,&qut;后自于大渐之日,命圣祖以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父子(按:指顺治、康熙),当于孝陵(按:顺治孝陵,在遵化昌瑞山,后总称东陵)近地安厝。&qut;世说姑作为官文书藻饰之辞,不足恃以折服横议。但太宗昭陵,已有孝端合葬;第二后之不合葬者,累代有之……不能定为下嫁之证。
这话不错,但心史先生不言孝庄葬于何时,似不免有意闪避。我之所谓&qut;尤出情理之外&qut;者,康熙年间,始终未葬孝庄。
自此而始,到康熙上宾,孝庄梓宫始终浮厝于世祖孝陵之南;直至雍正三年二月十二日,世宗服父丧二十七个月,&qut;祫祭太庙,释服即吉&qut;时,才动工兴修昭西陵。《雍正实录》载祭告文曰:
钦惟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贻庆垂庥,隆两朝之孝养,开万世之鸿基,及大渐之际,面谕皇考,以昭陵奉安年久,不宜轻动,建造北城,必近孝陵。丁宁再三,我皇考恭奉慈旨。二十七年四月己酉,上启銮奉大行太皇太后梓宫诣山陵,辛酉奉安大行太皇太后梓宫于享殿。甲子,上诣暂安奉殿内恭视大行太皇太后梓宫;封掩毕,奠酒恸哭,良久始出。
为什么三十中一定会有记载,必不至于只有张苍水那两首诗的一个&qut;孤证&qut;。
然则&qut;皇父&qut;之称又何自来?多尔衮为什么要用这种奇特的方式?我的推论是,世祖可能为多尔衮的私生子。而当太宗既崩,多尔衮大权在握,尤其是&qut;一片石&qut;大败李自成,首先入关,占领北京,清朝天下可说是多尔衮打成功的,如心史先生所说,&qut;清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qut;,能为帝而不为,&qut;以翼戴冲人自任&qut;者,我有一个解释:是由此而确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
此话怎讲?我们不妨先回溯太祖崩后的情况:太祖遗命,国事&qut;共主&qut;;太宗初期亦确是如此。后以代善父子拥立而定于一尊,基本上是违反太祖遗命的。如果多尔衮废世祖而自立,那就形成了兄终弟及的局面,将来谁能取得皇位,视其功劳地位而定。同时他亦无子可传。但如&qut;翼戴冲人&qut;,则父死子继的制度可以确立不移;他本人虽未称帝,不过由于世祖实际上是他所生,那么,子子孙孙皆为清朝的皇帝了。这就跟明朝的帝系由孝宗转入兴献帝的情况一样。照中国传统的传说,子孙上祭,冥冥中只有生父可享,所以多尔衮不做皇帝,反能血食千秋。
***
这一论说,我现在自己推翻了。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才发现孝庄的苦心;主要的是,多尔衮与太宗有多重的关系,一方面有杀母之仇,一方面有养育之恩,恩怨纠结,以致行事多不可解。
细察多尔衮死前的心境,近乎昏瞀狂乱;《清史列传》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