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的皇帝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9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如张苍水所言,郑成功的居心殆不可问。就其前后对张苍水的态度来看,始则用之为前驱;及张声威大震,所向有功,曾未闻有一旅之援,亦未闻有桴鼓之应,妒功之心,殊为显然。及其石头小挫,顿成大创,果然心目中尚有一同仇敌忾的张苍水在,亦当呼援就商,而并此亦无,已出情理之外;及至张苍水遣使间道致书,请&qut;百艘相助&qut;,而竟不报,辎重舟楫宁愿委敌,不愿资友,无异明白表示:&qut;我不能成功,亦绝不能让你成功!&qut;按:此非张苍水诿过之言、苛责之词,因《北征得失纪略》作于&qut;永历十三年嘉平月&qut;,即顺治十六年冬天,张苍水辗转回至浙东时。《纪略》既成,自必传钞各方,倘为诬词,郑成功必当反驳;而远未见有异辞,可以反证《纪略》为纪实。

以下张苍水自记其处变经过:

留都诸虏,始专意于余,百计截余归路,以为余不降,必就缚。各将士始稍稍色变,而刁斗犹肃然。余欲据城邑,与虏格斗,存亡共之;复念援绝势孤,终不能守,则虏必屠城,余名则成,于士民何辜?而辖下将士家属俱在舟,拟沉舟破釜,势难疾驰;欲冲突出江,则池州守兵又调未集。忽谍报:虏艘千余已渡安庆。余虑其与虏值,众寡不敌。因部勒全军,指上游,次繁昌旧县。池兵亦至,共议进退,咸言:&qut;石头师即挫,江、楚尚未闻也,我以艨艟竟趋鄱阳,号召义勇,何不可者?若江西略定,回旗再取四郡,发蒙振落耳。&qut;乃决计西上。

按:安庆未下,为清军得以转危为安的一大关键。否则直下九江,舟师由湖口一入鄱阳,浙东义师可以自成局面,一部清史,或当改写。

八月初七日,次铜陵。海舟与江舟参错而行,未免先后失序。余一军将抵乌沙峡,而后队尚维三山所,与楚来虏舟果相值。余横流奋击,沉其四舟,溺死女真兵无算。以天暮,各停舟。夜半,虏舟遁往下流,炮声轰然。辖下官兵误为劫营,断帆解缆,一时惊散,或有转芜湖者,或有入湖者。西江之役,已成画饼矣。

顾虑城破累及士民,而有不忍之心,此为妇人之仁,根本不宜于带兵打仗。项羽以此而败,张苍水腹饱诗书,岂不知其理?知而终不能改,此所以书生不可典兵。一误又有以下再误。

余进退维谷,遂沉巨舰于江中,易沙船,由小港至无为州。拟走焦湖,聚散亡为再举计。适英、霍山义士来遮说:&qut;焦湖入冬水涸,未可停舟;不若入英、霍山寨,可持久。&qut;余然之。因尽焚舟,提师登岸。至桐城之黄金弸,有安庆虏兵驻守。此地乃入山隘口,余选锐骑驰击之,夺马数十匹,杀虏殆尽。遂由奇岭进山,一望皆危峰峭壁矣。余辖下将士素不山行,行数日,皆趼;且多携眷挈辎,日行三十里。余禁令焚弃辎重,而甲士涉远多疲。余虽知必有长坂之败,而赴义之众何能弃置?亦按辔徐行。

第103节:第四章世祖(41)

按:焦湖即巢湖。既累于眷属,当知入山必非所宜。结果单骑突围,由安庆、池州,经徽州入浙东,绕一个大圈子,隆冬始达舟山附近的宁海。间关百折,跋涉两千余里,艰辛万状,无复人形。有《生还》五律四首,其第二首云:

痛定悲畴昔,江皋望阵云。

飞熊先失律,骑虎竟孤军。

卤莽焚舟计,虺汗马勋。

至今频扼腕,野哭不堪闻。

自悔焚舟失计;而以结句看,则义师眷属,非死即被掳。而此时之满汉,非三国之魏蜀,结局远较&qut;长坂之败&qut;为悲惨,亦是可想而知之事。

后二年辛丑,即顺治十八年,张苍水又有《感事》四首:

箕子明夷后,还从徼外居。

端然殊宋恪,终莫挽殷虚!

青海浮天阔,黄山裂地虚。

岂应千载下,摹拟列扶余?

闻说扶桑国,依稀弱水东。

人皆传燕语,地亦辟蚕业。

荜路曾无异,桃源恐不同。

鲸波万里外,倘是大王风。

田横尝避汉,徐福亦逃秦。

试问三千女,何如五百人?

第29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