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魂作者:黄昏前面
第243章
“陛下,这事需要您和诸位朝中大臣们做决断,臣心智尚浅,所虑不周,不敢妄议!”
若府兵全部退出现役。以募兵所得补充兵员,那唐军的战力必将提到大力的提升,特卫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今特卫军已经进行了几年的试验,左右卫也进了了尝试,效果是异常的不错,李世民要大力推力募兵,那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儿。
但也不可能整个大唐的武装力量一下子就全部转换为募兵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过渡,也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朕知道你有主意,你说来听听,无论是对是错,朕都不会怪罪于你!”李世民眼中有精光在闪,“朕不信当初你提出以募兵取代府兵,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李世民这段时间一直为这个问题头疼,从左右卫及左右领军卫部分士卒的试验性结果来看,以募兵所得的士卒经过训练,单兵素质可是大大的提高,纪律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也让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将募兵制在军中大范围地施行,并按李业诩当初的建议,逐步将府兵作后备兵员使用。
如今江南经过多年的开发,使得朝廷所储备的粮食是异常的充足,赋税收入更是大增,已经基本有能力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队开支。
但如何设置军队模式,在保持军队战力的基础上,又不使领兵将领专权,使各军队都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却是个困扰李世民的问题。
后来一想募兵之道是李业诩大力提倡的。想必李业诩定是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早就想找个机会问问他了。
“陛下,那臣就说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或有说错之处,还请陛下勿责怪!”对于采取募兵制后如何管理军队,李业诩心中自有一些想法,后世以大军区管辖军队的模式是现成可用的。
在全国之内设置几个类似军区的主管军事的机构,每个军事机构下面辖几个类似集团军编制的军卫,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只是如今军队的基础、将领的组成和任命,及后勤供应与后世完全不同,不可能全部照搬。
当然,以现在十七卫模式管理募兵所得的军队,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十七卫的管理机关都在京师,不可能将全部军队都置于长安之近。不说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周边无用武之地,光这些人的各种消耗都供应不起。
也不可能十七位所辖的军队在各地,而管理机关在京师,那军队没有有效的管理,还不乱成一窝粥了。
“朕说了,无论说得对与错,朕都不会怪你的,!”李世民再次皱皱眉,仿佛有些觉得李业诩如此婆婆妈妈。
既然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也把他所理解的后世一些朝代的军制,及解放军还有其他国家的一些军队管理模式,讲给李世民听,也说了各自的利弊…
李世民仔细地听着,并不插嘴。
讲了大半天,李业诩最后说:“臣觉得,可以在兵部管辖之下,在每道内设置一主官兵事的分支机关,如现在各边州的都督府,管理驻防在此道内的军队,各级主将设置也可以如同现在各卫军。负责其所辖军队的日常管理及训练,但只有管兵权和练兵权,没有调兵权,遇有战事,兵部奉皇上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将领,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将领缴印回朝,军士各回卫所,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
“而且隔二三年,各主将进行互换,且武将不得干预地方事务,避免武将专权,所领的士兵也可以在各地间进行调防,每处的兵员由朝廷指令兵部安排各道统一招募,招募所得士兵由兵部重新分配…”
“军需供给军队的武器、铠甲、马匹、粮食,均由朝廷管理和供应,这些战略物资的供应可由地方州府与各道的军事分支机关共同主管…”
“军队组成可以分京军与地方军,还有水师,京军为全国军队之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地方军包括各道所辖之卫军、都督府边兵及作为后备兵员的府兵…”
“各卫军可施行军事屯田,可作军用,特别是边军,以军卫在所驻之地能长期驻屯,稳固我新占之地的治理,!”这点是李业诩最为上心的,后世那生产建设兵团的模式,是对西北那最大的省份进行有效治理的极佳模式。
李业诩讲得口干舌燥,也不知这皇帝听了会如何想。
李世民听了似有所悟的样子,对李业诩道,“你说得,甚是在理,朕会仔细考虑,他日与诸臣们商议此事时。朕也要你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回去后,写一份这方面的详细奏折,交与朕!”
“是,陛下!”李业诩想着这又是一件苦差事,写那么多的繁体字真是累人的活。想着这次特卫军出去拉练,要把那能写一手极佳毛笔字的裴行俭留下,自己口述让他写,也省些功夫。
“只是军队兵员全部采用募兵所得,朝廷所花费定是巨大,虽然南方经过几年的有效开发,朝廷财力尚可,但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还要支撑不断的战事,这点家底经不起折腾,贤侄,你有何法能使朝廷赋税方面的收入进一步的增加?”李世民问道。
这也是困扰大唐这位皇帝一个很重大的问题,若以后有不断的战事,国家还是不一定能支撑的起,汉武帝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李业诩既然能在所有朝臣都没想到的时候提出开发南方,眼光一定异于常人,或许有更好的方法,因此也就有此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