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拼搏年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拼搏年代 第119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这边的价格,基本都一元五串,不过一串上的东西,比曾经大不少。

比如肉丸子和甜不辣,个头明显比六七年后大一号。

这些东西批量生产成本极低。

吕冬随后去十里堡市场,找到之前来过的批发商铺,就跟唐维那里的饰品论包批一样,这里做麻辣烫的成品,同样是按包往外批发。

小袋2元,中袋5元,还有10元一大包的。

真正算下来,每一串的成本只有五六分钱。

这还是比较靠谱的货。

那些最便宜的,吕冬专门问了下,按照批发老板的说法,一元钱的丸子,在作坊里批量生产,最差的那种成本也就一毛多钱。

程立峰的教训就在眼前,吕冬做人也有底线,便宜的差货不会用,也不敢用。

当然,指望这些路边小吃有多讲究也不可能。

吕冬能保证,如果做的话,他会严把进货关,汤料更不会乱用。

麻辣烫好不好吃,汤头很重要。

吕冬买了些原材料,当天晚上回去的稍微早点,跟胡春兰在老屋里结合些自制的卤料制作汤头,又把街上钉子、吕坤和吕兰兰等大一不下的孩子找来,每种做一些试吃,以找到最适合的口味。

大学城的学生,以太东和周边省份为主,与这边的口味差别不是很大。

这几天还热,成品麻辣烫不容易保存,吕冬也不着急,白天除了继续做买卖外,抽时间雇红星去泉南进货进料,跟定好的拖斗车一起送到工地上,让七叔师徒帮着改装。

胡春兰也没闲着,除了继续实验汤头,还跑到宋家村定好辆二手嘉陵车,车子改装了拖斗挂口,原本是用来拉废铁的,大概7年车龄。

这种老式摩托车相当格造,花200块钱买回来,再跑上两年没问题。

后来很多老嘉陵不是骑坏的,而是放坏的。

就像卖鱼的刁娟,大部分下地的农村妇女,骑拖斗摩托跟玩一样。

期间,吕冬又去了趟西市场,除去少进日用品,还专门买了些折叠桌、铁托盘和小马扎等麻辣烫配套品回来,为这项买卖做最后准备。

连续四五天试做,吕冬邀请众多街坊邻居过来试吃,找到了接受度最高的几种口味。

吕冬和胡春兰以卤料、肉汤、辣椒和少部分猪油做成汤头,酱料也做了三种,普通加水和开的麻酱,自制的卤汁酱料和辣酱。

吕冬也做好了崭新的招牌,就挂在改装好的拖斗上,红底金字——吕氏麻辣烫!

连带着卤肉烧饼也换了招牌,依然上写——青照特色小吃,传承百年风味。

下写改为——吕氏卤肉烧饼!

等忙过这阵,再看到吕建武的时候,吕冬打算让吕建武帮着注册商标,以便为未来开店做准备。

十月下旬,天气稳定凉爽下来,吕冬大批量进货,正式上马新的麻辣烫生意。

第106章 教主的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进入十月下旬,最高温降到15度左右,食物不再那么容易变质。

上午十点多,吕冬和乔卫国收拾东西,日用品摊位的占用面积,跟这两天的流水一样收缩,给卤肉烧饼摊子让出一半,原本卤肉烧饼摊位的近三十平方全都空出来,并且清扫干净。

赵娟娟坐着马扎,关心问道:“吕冬,这个摊位不用了?”

她可是知道,自家豆腐脑生意每天能有300多流水,卤肉烧饼摊子吸引来的顾客,占据相当大数目。

吕冬笑着说道:“加了门新生意。”

正说着,嘉陵摩托车响,胡春兰拉着拖斗到了,吕冬冲路口招手:“妈,这边。”

胡春兰摩托车骑过来,市场上不少人都好奇的看这边,谁都知道全市场南边的小伙子生意最好,也是最不能惹的人。

乔卫国立即过来一起卸车。

吕冬做介绍:“妈,这是我朋友,乔卫国,一直给我帮忙。”

乔卫国喊人:“婶子。”

胡春兰笑:“早就听冬子说起过你,整天帮冬子,辛苦了。”

乔卫国摸着大光头,不好意思:“都是冬子在帮我。”

胡春兰独自带大个孩子,为人处世自有一套,说了一会话后,看出乔卫国是个简单的实在人。

三个人支好拖斗,拖斗朝外的侧挡板打开放下,两米多长的摊子直接固定在拖斗上面,为成本考虑的,加热用的仍然是蜂窝煤炉子。

跟卤肉摊子一样,七叔的改装手艺一流。

以吕冬的个人看法,不说大工和钢筋,单就电焊这一项,如果七叔能好好干,绝对一流水平。

这会不忙,看到吕冬的老娘来了,焦守贵、焦三黑、老刘和赵娟娟都过来伸手帮忙,吕冬也一一作了介绍。

吕冬这人会说话:“这都最早和我一起摆摊的,大家挺照顾我。”

胡春兰跟人说话也客气:“谢谢大伙。”

焦守贵笑着说道:“婶子,可别这么说,一直都是吕冬照顾我们。”

赵娟娟看看摊子,再看看一张张折叠桌,笑着问道:“吕冬,这是要做啥营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