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帝纪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分节阅读31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只是卫衍难得说要,怎么样也要满足他的心愿,而且目前他这种酒醉的状况下显然也指望不了他能帮忙,所以到最后景烈帝只能自己取了脂膏,润滑扩张以后引导着他进入自己的身体。要个酒醉的人控制自己显然是件很有难度的事情,景烈帝虽然尽量配合,到最后这事依然有点惨烈。

等到卫衍发泄完毕沉沉睡去以后,景烈帝召人进来收拾干净才敢休息。

“朕上辈子肯定欠了你许许的债,所以这辈子要来还。”景烈帝对枕边餍足以后睡得很舒坦的家伙低声说道,声音中满是无奈偏又充满了溺爱。

第二日,景烈帝因为身体不舒服醒得很早,见卫衍醒过来了本来想调笑他几句,与他讨论讨论房术技巧问题,却发现他在醒悟发生了什么后脸色渐渐发白。

“臣罪该万死,请陛下惩处。”

对于捧着剑跪在他床头的人景烈帝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虽然他早就知道卫衍在醒来后肯定不会对他轻怜蜜语柔情四溢,但是也用不着跪下请罪吧。

他还在郁闷之中,床下寒光闪,卫衍见他没有反应,竟然试图拔剑自裁。

“你做什么,朕恕你无罪。”景烈帝情急之下,翻身握住了他的手腕,因动作幅度太大,牵动了身后的伤口,顿时痛得倒吸了口冷气,“朕难受,你给朕滚上来揉揉。”

最后,景烈帝又是骂又是逼还扬言日后定会找他好好算这笔帐,在他没算完帐之前不准他伤害自己才让卫衍放弃了自裁的念头,乖乖上床来替他暖床揉腰。

自此后,卫衍再不敢喝酒。

如此这般过了两月,有日用膳的时候景烈帝突然感到恶心反胃。田太医很快被召进宫来。

田太医给皇帝把脉以后,脸色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到最后擦着冷汗跪下给皇帝请罪:

“臣罪该万死。”

随后,景烈帝去西山行宫住了段时日,数月后,皇六子景珂出生,即为日后的景宣帝。

用同人女的话来简单归纳这段考据就是:卫呆酒后乱性,小景壮士了,小小景因此而出生,over。

以上史实由夏柏童鞋考据整理,默默仅负责执笔记录,对其真实性不做任何评价。

正文第六十四章民议

天启三年三月,崤山居士齐远恒因不愿好友卫衍无端为他的婚事欠下景帝的恩情,呕心沥血数月后向景帝进献了份长达数百页的陈表作为景帝成全他和红玉姑娘婚事的谢礼。在这份陈表中,齐远恒洋洋洒洒倚马万言地对民生河工军政等等国事发表了他个人的意见,这些意见有些言之有物颇有新意,有些则是在炒前人的冷饭,不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个“广纳民智”的建议。

景帝收到这份陈表后并没有因齐远恒在开头写了些诸如此后恩义两清之类的言论而生气,而是仔细披阅后着中书门下参议,随后又命人誊写了几份分发给数位重臣,然后将那个“广纳民智”的建议提交朝臣讨论,朝堂上顿时为此事炸开了锅。

景朝的官僚体系基本沿袭前朝,同时也继承了前朝民不议政的传统,不过景朝自开国之君开始就对民间舆论保持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是宽容是回事,要让平民百姓参与到政事中来却是另外件事。朝臣们听了这个建议后哗然不已,大部分朝臣都以此举有违祖宗家法历朝惯例表示反对,就算是景帝的心腹重臣也隐隐表示了此举会有乱政之虞的担忧,只有极少部分朝臣认为这个建议值得纳取。

景帝虽然觉得这个建议有点意思也是犹豫不绝始终下不了决心。“广纳民智”固然是有定的道理,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官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此举开,的确怕会有乱政之虞。

景帝本人都摇摆不定,这朝堂上的辩驳当然就热闹了。偏偏支持这个建议的那几位朝臣虽然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在口才上却占尽上风,再加上景帝的立场经常偏来移去,导致了这场辩驳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整整辩了数日还是没有定论。

“陛下为何事烦恼?”卫衍睡了觉醒来,却发现身边的皇帝竟然还没有睡下,眉头皱在起,不知道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本来是不想嘴的,但是看到皇帝最近经常皱着眉头,显然这事让他为难了很久,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嘴了句。

景帝见他有兴趣,便将此事对他详细说了遍。

“其实,齐兄的意思不就是希望陛下能够听听民间不同的声音吗?”卫衍不懂皇帝到底在为难些什么。齐远恒不过是建议皇帝专门设立个衙门接收民间的言论,汇集整理以后呈送给皇帝阅览。但是根据皇帝的那段话来判断,目前在朝堂上争论的东西好像已经超出了齐远恒开始的建议。

“朕是想既然要设这么个衙门‘广纳民智’,就不应该让民智浪费在漫无边际的地方,自然须指定些东西让百姓来议论议论才是。只是朕很犹豫,此举开,民间议政之风大涨,万偏离了开始的目的,只怕到时候事态会很难收拾。”齐远恒的建议注重的是“广纳”,到了景帝手里后却变成了要如何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民智”的考虑,当然还有其他的些目的。只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这议政的风气开,以后要想禁止就要花很大的番力气了。

“臣觉得此法甚妙。议政之风要想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还不如给百姓个可以议论的地方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尽情议论,朝廷也可以从这些议论中挑选些值得纳取的意见。”卫衍也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至于陛下为难的事,只要小心掌控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乱子。说到底,不管民间怎么议,到最后做决定的那个人还是陛下。”

“既然连你也说好,看来肯定是好的,朕就不犹豫了。”连卫衍用那稻草脑袋思考都能发现其中的好处,景帝相信此举肯定还有些他目前还没想到的好处。

天启三年四月,景帝下令设置民议司专门负责民间议政事宜,并且明诏天下对齐远恒进此善言大力褒奖。

景帝此令开了朝廷允许民间议政之先河,后来因种种原因朝政虽有些变动,但是对民间议政的宽容以待并没有改变,这仁政很明显是为未来的弘庆盛世奠定了基石。

而景帝对齐远恒的褒奖则让齐远恒很快声名大振,自此后俨然执天下士林之牛耳。关于这个举措景帝开始得到的好处是在此后的很长段时间内,皇家、朝廷与士林的关系前所未有的缓和甜蜜,至于有价值的好处,要过很年他才能体会到。

在这般举国百姓都将目光放在这个民议司上面的时候,却有乌云从西南之处弥漫过来。

景朝的西南之处为戎州,戎州以南有夷国。时因夷国国内国君昏庸,朝臣腐败,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夷国朝廷为了平息民怨,转移视线,将这主意打到了景朝的身上。天启三年四月末,草长莺飞之时,夷国军队悍然越过边界,进入了景朝境内。

因夷国军队乃不宣而战,戎州的边境守军措手不及之下竟然连失数城,退再退,退守到了云城。

云城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遏制着边关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两边都是险峰峻岭,易守难攻,是戎州的重城之。旦云城失守,后面则是无关可倨,无险可凭的平原内陆,夷国军队就能长驱直入,驰骋千里。戎州知州在反应过来后迅速调集军队增援云城,并向朝廷急报求援。

当时陈天尧大将军正镇守在西北滁州,压制西北蛮族的蠢蠢欲动。西北大营离云城最近,若从那里调军增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云城,不过景帝考虑到将陈大将军调去云城可能会引发西北蛮族异动,便没有动用他,只抽调了他手下的部分将兵增援云城。

这样的考虑从理论上没有问题,可惜增援以后依然没起大的效用。这战事连打了数月,送来的战报上却始终没有能让景帝稍微舒展下眉头的消息。戎州守军与夷国军队在云城城外开始了漫长的拉锯。而且因为夷国在先前占据的城池中开始扎根下来,让这场战事愈发艰难起来。

时景朝势强,夷国势弱,却出现这样的战局,是有许原因的。其是由于太平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以至于朝中无善战之将,军中无会打之兵。自先帝朝开始到太后摄政时期,近三十年景朝的边疆不曾有过这样大的干戈,以至于景朝的将领官兵只会纸上谈兵沙盘演练,不曾有过真正的实战,开始的频频失利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却是由于朝廷实行的统兵政策造成的。先帝时不去说他,到了太后摄政时期,因女主视政,隐于后宫,无法将军权真正握到掌中,太后为免军权旁落,臣强欺主,对于军队的将领统兵采取的是文武互相监控遏制的用法。武官带兵却无调兵之权,文官有调兵之权却无可调之兵,互相监督遏制,确保军权不会旁落。

这样的统兵政策,在没有战事的时候或许不会有大的问题,旦开战,就开始矛盾频频,内耗严重,以至于这仗还没开打就已经输掉了几成。

天启三年十月,景帝在与太后密谈整夜后于第二天早朝之上宣布他即日将御驾亲征,朝中诸事由太后决断。

三日后,景帝带领十万援军前往云城,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次亲征。

这场战争史称云城之战,共历时三年。

此战后,景朝拥有了第十州——云州,囊括了从云城到边境以及夷国三分之的土地,并且在随后的十余年景帝又次用兵,最终将整个夷国都收入图。此战后,景帝真正将军权握到了掌中,并且训练出了支铁血雄师,为他日后的征战打下了基础。此战中,景军中涌现出了批骁勇善战之将,日后景帝用兵时再无刚开始的捉襟见肘之痛苦,战后论功行赏,封侯者无数,卫家有长子和幼子同时封侯,门三侯,荣宠至极致。

但是,这场云城之战对景帝来说也有许不利因素。他在云城三年,对京中诸事鞭长莫及,无法继续收缴权力的动作,因为太后重新摄政,在有些方面甚至有了倒退,以至于许事情,不得不在回京后从头做起。而且很矛盾并没有因为过了三年而有所缓和,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严重,比如说帝后之间的暗流,比如说,帝无嗣。

第六十五

分节阅读31

欲望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