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从泰坦尼克号开始作者:蒲苏
301
“铁路开工的当天,许工人第次吃到满满的肉,都
忍不住哭了。有的还舍不得吃,把肉藏起来,zhǔnbèi带回
家给家人吃。”
星期五的话让司徒南有些动容,司徒南想想,这的确是
辛酸的事实,民国的历史jiùshì部饥饿史,在偏远的农
村、城市贫民窟的角落里,有少人辈子没吃过肉,
没穿过新衣服,没过上天体面的日子。
然而,司徒南不是神,神从来不会搭救人类,只有自强
的人自己救自己。司徒南又随口问道:“工钱怎么算?”
“普通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月薪8元。
懂点手艺的高点,般技术员不少于50元,高的数百元。”
星期五介绍道。
当然,最贵的还是外国工程师,得小心把他们捧着,因
为铁路工程中的许问题都要依靠外国工程师解决。
“会不会有点低啊?8块钱能养家糊口吗?”司徒南有些
yíhuò道,心里暗想:资本家真是黑啊,劳动人民苦啊!
shíjì上,铁路修成了,赚最的还是自己zhègè大资本家
吧?到时很快所有成本都收回来了。
“低?不低了,少钱抢着要到工地上呢?
饭管饱,肥肉管够,包吃包住,免费提供衣服、鞋子、
牙膏、牙刷,十天放半天假。个月放天假。还给他
们买了保险。
每天晚上有个小时夜校。教他们识字,这是天大的恩
赐。”
星期五傲然道,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很人抢着要来
上工呢?
见司徒南有些yíhuò,感到自己口气有些生硬,他又补充
了句,“成都的物价比武汉上海要低不少,8元钱相当
于上海14、15元了。至少可以保证家几口不会饿肚子。
工资我们分两部分发放。半以米的形式发到工人家里
,半存进工人的账户里。
他们都很满意,甚至觉得那两套坚韧的牛仔服工装就不
止8块钱。
老板,你要知道,宋子文进行货币改革后,法币坚挺了
很啊!”
“这样说也有道理。”
司徒南点点头,很满意星期五的回答。要不是用心了,
才不会知道这些详细的情况。
扪心自问,司徒南真的不知道大米少钱斤,可以肯
定的是从南洋进口的粮食价格要便宜不少。
只要武汉政府政权稳定。在美华财团支持下稳定物价,
放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印钞票而已。却可以转化为庞
大的生产力。
“照你这样说,四川的工价比广东那边便宜了,人力
资源很充足啊!得好好lìyòng起来。
让我想想,南华、非洲、南美,我们的矿场、工厂、农
场、渔场挺缺劳动力的,你做个计划。
首先组织10000人劳工,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再扩大劳务
输出。”
“好,四川jiùshì不缺人。”
星期五爽快道,他也希望四川富余劳动力能向外转移,
既能稳定社会,也能获得不菲的劳务shōurù。
要知道,最先下南洋跑到南华的两广福建带移民大
发家了,不是成了小商人jiùshì小地主,运气好的承包矿
山,开办工厂,做起来大老板,走起路来,步个得
瑟,特别是回乡面对从前那些穷老乡的时候。
然后jiùshì山东、安徽为主的第二批移民,他们跟美华公
司、致公党guānxì密切,以各省劳工总会的形式被有组织
地移民到美华公司旗下的工厂、矿山。
如今他们也都稳了脚跟,美华公司把部分土地或者工
厂、矿场股份当做工资发放给旗下的工人,因此这些人
也成了小地主或者持有公司股份的byè工人。
如今的美华公司活动范围远不止南洋,触角遍布全世界
,中南美洲的种植园,美国西海岸工厂、水果园、内华
达的沙漠,加拿大西部的油田,澳大利亚的西部大铁矿
,北非草原,南非矿场,中东沙漠,每个地区华人华工
数量或或少,或小心翼翼,或光明正大理直气壮,不
尽相同,有点是相同的,jiùshì这些人坚韧刻苦,用汗
水创造好的生活。
也有不少人埋骨他乡,然而,衣锦还乡的故事次又
次刺激不安分的青年们出去冒险。
“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日裔移民都美国、巴西
等地都过得不错。唯不爽的jiùshì,他们在东北biǎoxiàn也
很好。可惜我们的力量不在北方,北上的路时打不通
了,只能南下移民。
最重要的还是,大量发展国内的工业。如果四川发展得
好,制造业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的话,或许那时我们输
出的就不是青壮劳力,而是工业产品了。
比如zhègè!”
司徒南从毛刷厂里出来,拿着把精致的毛刷,感慨道。
“我也有此同感。猪鬃byè在四川潜力很大,不过就这
几年,内地和沿海的差距越发大了,要不是老板坚持要
修建入川铁路的话,我可能也不会爽快地回到四川。”
星期五点点头,有种时不我待的急迫神色。
毛刷是用猪鬃做的,在化纤出现前。刷牙、刷墙、刷机
器、刷大炮。都离不开猪鬃制作的毛刷。
成都、重庆最火的工厂jiùshì和猪鬃相关的工厂作坊。大
大小小数十家,有洋商也有本地商人在竞争。
有谁知道,若不是他偶然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抗战中
的中国人竟然要靠猪鬃出口来换取美国人苛刻的军火,
实在难以想象。
不过,这切都因司徒南的到来变得不同了。
星期五的效率很高,没过几天,成都的报纸就刊登南洋
招工的信息。
司徒南再次来到茶馆。进门就听见有人讨论南洋招工
,翻开报纸,上面除了刊登的招工广告真不少,有水泥
厂、砖厂、沙场、石场,木厂等,主要是围绕着铁路工
程建设,自从铁路开工后,这些招聘信息直没停过。
如今最让人惊讶的是南洋招工广告!准确地说是要到南
华务工。
“南华是什么地方?问得好啊!”
茶馆里,位穿着长衫的男人,戴着顶瓜皮帽。他抖
了抖手里的报纸,喝了口茶。神情有些得意,向周围
的客人卖弄他的学识。
在信息传播尚不流畅的时代,眼前这位说书先生还是挺
有市场的,茶楼无疑是最活跃的社交场所。
能上茶楼的人般都不算穷人,大识字,不过他们还
是享受从说书先生口中说出来的趣闻轶事。
“南华jiùshì南洋,几年前,南洋的汉人赶跑了洋鬼子,
在南洋建立国家,那可是堂堂的开国啊!”
说到这里,说书先生口气有些羡慕。
“格老子的,报纸早登了,谁不知道南洋那边有个汉人
国家啊?你就说说这次招工嘛!”
人群中有人不满道,因为说书先生的开场白他们已经腻
了,他们想知道些shíjì的内容,比如这次招工会不
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
“是啊!铁路在家门口招工,还行,要是跑到南洋,都
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卖猪仔呢?”
有人dānxīn道。
“是的,是的,听说南方人活不下去了,才出洋觅食的!被人卖猪仔连佃户都不如呢。”
有人附和道。
面对未知,人们好奇之余总会有诸恐惧。如果是南方
沿海地区,人们不会陌生,不过放在四川,大部分人
辈子没离开家乡百公里以外的地方,
就算成都城里最博学的人,如果没有实地考察南华,也
会对南华知半解,或者对关于南华的报道将信将疑。
说书先生不慌不忙,脸上带着自信笑容,似乎眼前的质
疑对他来说点难度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