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丫鬟作者:肉书屋
红楼小丫鬟第15部分阅读
一点膻味!”
蒋玉菡冲他笑道:“这是用敲碎了的牛腿骨熬汤,熬汤的时候一并煮肉,肉熟了先捞出来,只剩骨头熬着,等喝汤的时候再切了肉放进汤里,秋冬之际喝这个再好不过了。难道姐夫没尝出来?汤里头还有几味药,黄芪、防风、白术、红枣儿,能防风寒呢!”
杨海心中一动,不禁佩服起琳琅的细致周到。
他却不知琳琅因前生之病,原本便知道一些养生之道,如今又看了几本医书,化进家常吃食里,既显得美味,又能养生。她做好山药糕放进模子里压好取出,放进蒸笼里的箅子上,与几个卷子同蒸,那边的鹅已经蒸熟了。
琳琅忙将鹅拿出来,浇了杏花腻,略等一会,方切好装盘。鸭蛋也对半切开,一碟四对八瓣,那蛋黄已出了油,黄澄澄地衬着雪白的蛋白,十分好看。接着,她又清炒了一道小白菜,锅里的馒头热了,山药糕也好了,一起装在一个大托盘上。
赵婶忙端了过去,琳琅却在厨房里喝了一碗牛肉汤吃了半块饼子,便回房了,并没有与他们在饭厅同吃,杨海不免有些怅然若失。
蒋玉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杨海食量甚大,兼之菜色鲜美,自是吃得十分尽兴,待他吃饱,汤菜已去了七七八八。
蒋玉菡不禁咋舌,道:“幸亏今天做得多,不然岂不是吃不饱了?”
杨海笑道:“你是文雅人,我是粗人,不吃饱,如何杀敌?再说,姑娘做的饭菜,鲜香得我险些将舌头都吞下去了,如今还回味无穷呢!”
蒋玉菡听他夸赞琳琅,不觉十分得意。
一时赵婶来回,说已烧了热水,并备上香皂等物,蒋玉菡便笑道:“老赵去送信了,今儿来不了,我也提不动,姐夫自己提进屋里洗洗尘土风霜罢!我记得姐姐那里给姐夫做了几身衣裳,过了这么久,也不知还合适不合适。姐夫先洗着,我去拿。”
说着送杨海到了客房,又帮着提了热水,方转身带门出去了。
杨海呆站了一会,解衣入水,热水一冲,四肢五骸俱是舒展,不由得用力搓洗起来。
堪堪洗完,依旧浸在热水里还没出来,蒋玉菡便笑嘻嘻地拿着衣裳进来,道:“且试试罢。”搭在浴桶旁边的椅子上,又退出去了。
杨海起身出桶,拿毛巾擦干,穿上衣裳,却发现件件合体,从头至脚,焕然一新。
另有一双千层底青缎子面的鞋,连带袜子也是齐全的。
杨海觑着眼儿瞅着衣裳,虽不是绸缎,却是极结实的毛青布,素衣裁剪,也没绣什么繁复的花纹,只在袖口绣了一抹雄鹰暗纹。他只觉得心中温暖熨帖,回想起今日所见,比两年半前更为温婉秀美,也不知自己积了什么德,能娶到这样一位贤惠持家能干的好女子。
过了一时,蒋玉菡已经换了衣裳,进来打量半日,道:“姐姐的眼光果然不错,难为姐夫去了几年,竟没胖没瘦一点儿,只是黑了些。”
又笑道:“人还没进门,姐夫衣裳倒先穿了。”
倒了水,又沏了一壶茶放在屋里,道:“姐夫且歇息罢,天也晚了。”
一夜酣然无梦。
杨海一大清早就起来了,须得与上峰麾下一同得了升官的文书后便回西山大营。
赵婶早就备好了早饭,不过是热腾腾的羊肉汤并厚饼、咸菜、小菜等家常饭菜。
杨海用完,便与琳琅姐弟告辞,虽未与琳琅单独说得只言片语,眼中却已深藏十分倾慕,在临走前将蒋玉菡拉到一边,琳琅也不知他们说了什么。
汇合后,牛冲一见杨海,便大惊小怪地道:“大哥,哪里买的新衣裳?虽然也是布的,但这布可比咱们穿的粗布棉布值钱多了,我记得几年前陪我娘进城,一匹值九两银子呢,吓死我了!我在家里穿最好的棉布,也不过三百文一匹。还有,咱们昨儿个喝酒吃肉,独缺了大哥,你去哪里了?我可不知道你在城里还有去处!”
听牛冲这么一说,众人都不由得好奇起来,看着杨海穿的新衣新鞋,啧啧称赞。
姜云扯了他一把,笑问杨海道:“大哥是去探望嫂嫂了?这衣裳想来是嫂嫂做的罢?”
众人一听,无不纳罕。
寻常兵士皆是平民出身,本就因家境清寒方从了军,但从了军,娶媳就更艰难了。杨海麾下数百名兵士,竟有五成都是光棍儿,如今闻得杨海有妻,焉能不羡慕?
牛冲摸了摸脸上新得的疤痕,嚷道:“我们什么时候有嫂子了?我怎么不知道?大哥,难不成你竟是去嫂子家了?嫂子做了什么好东西给你吃?你吃独食,太不仗义了!”
回头又反手扯姜云的衣袖道:“小云,你怎么知道的?不告诉我们,你也不仗义!”
姜云笑道:“我只是比你们细心些。你们忘记了,咱们在云南剿匪分东西的时候,大哥为什么没要珠宝古董,只要了笔墨书画和一盒翡翠饰物?在粤南的时候,大哥为什么买那些刺绣玩意?回来的时候却一件没有?还偷偷买了一串红豆儿,不是给嫂子买的还能是谁?”
牛冲扭头冲杨海道:“好啊,大哥,你藏得可真够深的!什么时候娶的?”
杨海抱着胳膊任由他们在那里说,等问了,才淡淡地道:“还没成亲。两年多前快放定的时候,咱们就出征了,放定下聘都是奶奶料理的,我两年多没回来,她一直等着,这次好容易回京,我去探望一番,第一件要紧事便是早点完婚。”
众人感慨道:“一听,就是个好姑娘。大哥有福,难得等这么久都不嫌弃大哥。”
姜云垂头想了一会,忽然抬头笑道:“大哥,你这次回京去探望没给嫂子买点礼物?”
众人忙看向杨海,都想知道他买了什么讨媳妇欢喜,谁知杨海却是露齿一笑,紧接着闭嘴没回答。众人不禁哎哟一声,大为叹息。
就在这时,不知在想什么的牛冲蓦地想起一事,突然瞪眼大声道:“两年多前,那不是杨奶奶写信那一回?我记得回信时,你五更天起来进山里捉了好几对大雁,托人和信一起带回去。我还奇怪呢!当时我说是不是给你说亲,你还否认!”
众人见杨海也不辩驳,便知必如牛冲所言,只是他性子如此,只好作罢。
唯有牛冲素来性子直爽,没大没小,扯着杨海非叫他请吃酒,杨海咳嗽一声,道:“过几日,我请你们吃我的喜酒,酒水管够!”牛冲这才罢休。
却说琳琅这边自杨海走后,赵婶收拾屋子,把换下来的衣裳洗了晾起来。
琳琅想着即将成亲,绣衣是必做的,不然赶不及,正在看着箱子里的布匹绸缎出神,几匹红绸缎皆不中意,忽见蒋玉菡拿着一个镂刻精致的尺长红条匣子笑吟吟地进来,便皱了皱眉,道:“这是什么?”
蒋玉菡递到她跟前,道:“姐姐打开看看。”
琳琅启开,却没什么奇物,唯有一股极寻常的金簪,熠熠生辉。
钗分两股,单股为簪,遇而合,以金质,则情比金坚。
蒋玉菡见了笑道:“我只道姐夫是个愣头青,原来也懂得这些小女儿情意!”
琳琅啐了他一口,道:“你还不出去?”
蒋玉菡笑嘻嘻地道:“我想着杨家这两日必来请期,哪里离得?再者姐姐出门子,还得我去办呢!姐姐还是先绣嫁衣罢!”说着摇摇头,径自走了。
琳琅却瞅着他背影,怔了半日。
饮过菊花酒,配着茱萸吃了重阳糕,次日一早,蒋玉菡正要出门,就见张媒婆上门请期,笑道:“才请人卜了,十月十八竟是极好的日子,大吉大利宜嫁娶,十一月就不能了,腊月又忙着年事。哥儿也知道,海哥儿好容易回来,且又升了官,如今便想凑个双喜临门。”
蒋玉菡虽不舍,但已经等了这么多年,嫁妆都是早就置办好的,除了几样脂粉外余者皆不用费心,再说,以琳琅的绣工,一个多月只绣一件嫁衣,也差不多够了。
黛玉得知后,立即便打发紫鹃亲至,送上一匹大红缎子和一匹茜香罗,又有一大包上用绒线,笑道:“这是琏二爷回来时,姑老爷托他给姑娘捎来的料子,是苏州织造府出来的,只有进上的,统共不过才得了两匹大红的,那匹姑娘做衣裳了,这匹给你做霞帔。”
琳琅细细一看,满目红晕,道:“这是上用的?竟比从前太太给我的还鲜亮。”
紫鹃微笑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上用的,有的也比不上官用的。你瞧我这身衣裳,还说是上用的缎子呢,我瞧竟比不上官用的。”
琳琅知这是好东西,原比她积存的绸缎要好,便用它绣霞帔。
正如蒋玉菡所说,女子成婚不论僭越,可穿凤冠霞帔上轿,故琳琅依照六品凤冠霞帔的式样,用茜香罗做了大红大袖衫,配绣云霞练雀纹霞帔,褙子上亦绣云霞练雀纹,因十月已经很冷了,褙子便添了一层灰鼠皮里子,繁复已极,整整绣了一个月才得。
又过了几日,已经是十月十七了。
是送嫁妆的日子。
第49章049章:
这日一早,蒋家院子里到处是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鸳鸯和紫鹃、玉钏儿也来了。
今天不是迎亲的日子,因此琳琅只穿一身淡红色的衣裳坐在闺房里与来人说话。
她并无长嫂姊姊,因此蒋玉菡只好请王老太太的女儿玉娘来装箱,在她将凤冠霞帔放进箱子里时,鸳鸯忽然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绸子包儿,取出一对沉甸甸的小金元宝递过去,对琳琅笑道:“这是老太太给姐姐的压箱钱,到了婆家将来也好应应急。”
琳琅吃了一惊,上回在贾家当面贾母才给了五十两银子,今天就给了金子?不过转念一想荣国府豪奢,年年赏下来的金银锞子都不知道有多少,散出去的铜钱总能堆成山,这么一点子金子对于贾母而言还真是九牛一毛。
玉钏儿道:“姐姐手脚也忒快了,我这里也有太太给姐姐的。”说着,果然也从红手帕包儿里掏出一对比贾母那对略小一些的金元宝。
玉娘看得不禁暗暗吃惊,一出手就是两个金元宝,这琳琅从前的主子当真阔气。
玉娘自觉家道殷实,也没见过这么大这么重的金元宝。再看琳琅的嫁妆一抬又一抬,缠着大红花儿,院子里挤得满满的,一整套红酸枝的家具十分端的鲜亮名贵,各式衣裳鞋袜、古瓷字画、花瓶摆设、珠宝首饰、土坯瓦块、寿衣棺材,该有的都有了。
她却不知一则是琳琅为人,二则是因自己府中的丫头一嫁过去便是六品安人,贾母和王夫人都觉得十分自得,方出手如此,倘若是别的丫头放出去,哪里能得其一二?
紫鹃见了,悻悻然地道:“我竟是不能拿着金元宝的,只好给姐姐这个罢!”说着送上一个乌木匣子打开,其中装的一对长须芦黄褐老皮横纹细密而深的野山参。
琳琅忙道:“林姑娘常要人参配药,这参三十换都不得,太金贵了些!”
紫鹃合上盖子,道:“林姑娘已经很久没吃药了,咳嗽些也不过喝点子燕窝粥,哪里还吃这些人参肉桂?再说,咱们这样人家,有了人参,何必巴巴地珍藏密敛舍不得示人?没的放霉了倒可惜。姐姐家怕是买不到上等的好参,故拿来给姐姐添在嫁妆里。”
玉娘听了,忙将金元宝放进箱子里,又将人参放在药材补品那一拨的嫁妆里。
蒋玉菡自也有给琳琅预备压箱钱,几乎是倾囊而尽,乃是这二年的庄稼收入千两白银除去置办嫁妆后剩下的换了六对金元宝,每对十两,要比贾母和王夫人给的小一些。
玉娘装箱时都是颤抖着装的,满目都是金光璀璨。
蒋玉菡这几年也颇有一些至交好友,不过无意中提了一句,便有冯紫英、陈也俊等人派遣了许多人来帮他送嫁妆,并置办酒席宴请众人,倒省了他许多事。
蒋玉菡跟车,请张媒婆上车。
张媒婆扭头看到蒋家的嫁妆,笑得面如春花,越发感慨杨家有福。
在锣鼓喧嚣中,一抬又一抬的嫁妆出了蒋家门,当先第一抬便是正亲王爷曾把玩过的沉香木如意,随后是十八块瓦块,代表十八间房,随后是三块土坯,蒋玉菡原本想把三百亩地都给琳琅当陪嫁,原本都是琳琅挣的,但琳琅不肯,最后折中只拿了三顷一百五十亩。
每一抬嫁妆之间相距极远,而且一件家具便是一抬,或是一桌,或是一椅,或是一床,又或是子孙桶,如此一来,送嫁队伍便延长了许多,这方是所谓的十里红妆,蒋家的嫁妆自然是无法与达官显贵相提并论,但是琳琅积攒多年的东西不少,再加上荣国府众人送的东西,连带杨家的聘礼,蒋玉菡一股脑都塞进了姐姐的嫁妆里,因此惊住了一干观礼的人。
左邻右舍都道:“常说蒋家只有一对姐弟,谁承想竟挣下这么大一份家业来。”
待嫁妆浩浩荡荡送到了黄叶村,一干村民霎时傻眼了。
这样多的嫁妆,这样精致的家具,除了周大财主家,全村都找不出这么一件来。更兼在衣裳箱子后头抬着的首饰盒子,个个都用锁锁着,越发让人想不透其中到底有多少首饰。
安家杨氏和安惠两个嫉妒得眼珠子都红了,尾随着送嫁的队伍去杨家,想看个究竟。
杨家大院早就打扫妥当了,张灯结彩,处处贴着大红双喜,窗上糊着各色百子千孙、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红纸窗花,每个门上都贴着大红喜联,门前空地上搭着极大的彩棚,放着桌凳,既有供敲锣打鼓等乐人之用,又有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之处。
杨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早就叫人放了鞭炮,杨海忙以酒席款待送嫁之人。
嫁妆尚未全部抬进院门,门口已经围观了许多村民,震惊者有之,不屑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只唯有那眼睛都紧紧盯着满院子里挤挤挨挨的嫁妆箱笼家具。
有人惊叹道:“那是红木,全部都是红木的家具,一件都不知道值多少银子呢!”
又有人悄悄地道:“光良田就陪嫁了一百五十亩,这蒋家可真有钱。”
还有一干人道:“你没见抱进去的锦被缎褥八铺八盖,哎哟哟,都是好鲜亮东西,咱们弄来做衣裳都舍不得,他们竟用来做被面。装衣裳的箱子足足有四对八个,里头不知道装了多少好衣服。还有那些首饰箱子,不知道装了几百件金银珠宝首饰!”
张媒婆的长子张顺作为陪客,一连敬了蒋玉菡好几杯酒,笑道:“兄弟,今天是咱们两家大喜的日子,我们大海绝不会亏待令姊,这锁嫁妆箱子的钥匙该拿出来让我们开箱晒一晒,叫我们全村的人都知道蒋家的富贵,也好给令姊做个见证!”
蒋玉菡手里拿着一串钥匙,笑而不语。
不管一干人等如何起哄,蒋玉菡就是攥在手里。直到张顺拿出一个装着金银锞子的红包递上来,蒋玉菡数了数,虽然不多,但也够杨家花费了,便心满意足地将钥匙交出来。
从古至今,女孩儿出嫁送嫁时要晒嫁妆,乃是炫耀娘家富有,自己嫁妆丰厚,完全有底气立足于婆家的意思。虽在琳琅的建议下,八个首饰箱都是明暗两层,极名贵的珠宝玉翠都放在暗格里,一般的金银首饰则放在明面,但一盒一盒打开,也足够耀花人眼了。
再看到衣箱里的四季衣裳,单夹皮棉一应俱全,俱是光彩闪灼的绫罗绸缎,件件精美异常,还有两箱绸缎和毛皮,早有人惊异一声,失声道:“这么多的衣裳,不得穿一辈子?”
有人笑道:“可不得嫁过来过一辈子?没见到人家连寿衣棺材都是预备好的。”
满村里哗然一片,羡慕不已,赞叹不绝。
又有人看了一会,笑道:“咱们都说杨家聘礼已经够丰厚了,哪知人家蒋家的嫁妆更多呢!瞧瞧这么一件金首饰拿出去,还不得够庄稼人过一二年?”
随着杨海一同请假过来见嫂子的牛冲姜云等人帮忙料理,见到满院的嫁妆后,不由得瞪大眼:“乖乖,小云,咱们这位嫂子可真是非同凡响,娘家竟陪嫁了这么些东西!俺家要是有这里头的东西一两件,俺还怕娶不上媳妇?”
姜云本是极聪明的人,来黄叶村三五日,早就打探清楚了杨家的底细,知新媳妇是国公府出来的得力心腹丫头,虽不知蒋玉菡身份如何,却也知是王府里红人,这一点东西怕人家还不放在心里。嫁妆都是一色鲜艳夺目,家常穿戴的东西还没算进来呢!
杨奶奶也有些失神。她原本道琳琅顶多就有一点子金银首饰布匹衣裳几件家具,或是这里的几十亩良田,没想到她嫁妆之丰厚,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心中不禁暗暗愧疚,觉得自己家的聘礼太少了,单是这份嫁妆,自己的孙子还真配不上人家!
想到这里,杨奶奶对这位孙媳妇越发看重了几分。
那边安家杨氏心里却是另一种咬牙切齿彻骨之恨,如果蒋家答应他们家贤哥儿的亲事,那些嫁妆便都是自己家的了,随便一件拿出去吃喝不愁,还能供应贤哥儿步步高升。
安惠的眼珠子更是黏在首饰箱上离不开,扯着杨氏的衣袖,扭股儿糖似的道:“娘,娘,那些东西本来是咱们家的,本来我也能穿金戴银的!你为什么偏娶了那么一个丧门星?家里没多少嫁妆,一点子银首饰还当宝贝似的藏起来不肯给我?”
原来安贤这次竟没及第,年纪又大了,愁得杨氏心焦不已,偏找的几个女孩儿,若不是家境贫寒,便是家里几亩地也不肯做嫁妆,又或者性格不好骄纵跋扈。直到年初才瞧中一家在杂货铺子的小姐,姓沈,陪嫁八亩地,还有一些衣裳首饰箱子,几件家具。
偏生这沈氏也是个厉害的,嫁妆把持着不肯补贴家用,便是该收庄稼了,亦只叫自己娘家哥哥来帮着收,然后送到娘家杂货铺里卖,得的钱自己收着,更别提几件首饰衣裳肯给安惠穿戴了,便是拿出来都舍不得,怕蹭脏了。恨得杨氏几次骂她不贤惠,都被沈氏堵了回去,回道:“自古以来,哪有婆婆要没收媳妇嫁妆的?我倒要去衙门问问!”
当世规矩,媳妇的嫁妆只属于媳妇,将来传给子孙,旁人半点不能强抢,若是媳妇肯拿出来那是她贤惠,若是不肯,别人也不能说什么,不然会闹笑话。
因此,安家如今便是黄叶村的笑话。
听得安惠抱怨,杨氏也暗暗后悔,恨不得立即把杨家满院子里的嫁妆拉到自己家。
张媒婆眼尖,看到杨氏和安惠神色,忙推了杨奶奶一把,低声道:“大婶子,晒够了,再不收起来,就惹人惦记了!”
杨奶奶闻听,忙高声道:“已经晒过了,大家都瞧见了,快抬进来了罢!”
当初为了能让杨海娶上好媳妇,杨奶奶费了一番力气,盖了一所大四合院,正房五间,现今她住着,西厢房十来间便给杨海做新房,可喜十分阔朗,还有三间卧室是不曾隔开的,家具抬进新房,各处一摆,竟也挤得满满当当。
衣箱和各色摆设、家常日用的东西都按着规矩摆放整齐,摆不下暂且不需要的便放在两边空房间里,门窗紧锁。杨奶奶将嫁妆的钥匙和新房的钥匙一概交给杨海贴肉收好,又低声道:“你仔细些,今儿个出大风头了,别叫人惦记着。”
又因将来杨海要回西山大营,杨奶奶也愿意和琳琅一起跟着过去,故到时候贵重物品都拿走,便是这段时间有杨海在家,村里一干宵小之徒也不敢过来打主意。
杨海淡淡一笑:“我倒要瞧瞧谁敢打咱们家的主意。”
牛冲道:“谁敢来,我给他几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