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同人之我是柳红作者:肉书屋
还珠同人之我是柳红第17部分阅读
的夏荷并不是福家家生丫头,她原是四九城里一户正经人家闺女,只为了家道中落才到福家做丫环的,从小也由了她爹教过几年书颇识得一些字,她娘没死前也是官家小姐,更教会她弹琴识谱,所以一进福家就被大少爷福尔康看中了。
福晋最疼的就是大儿子,虽然明知道儿子很可能尚主做额附,可心想儿子今年也十八岁了,这个年纪的大家公子哪个身边没几个暖床的,小妾咱不敢娶,可她儿子总不能到了成亲还不通人事吧,就做主把这朵鲜花放在福尔康屋里,满打满算还没半年,人家闺女好好一大活人就这么没了,有了身子却死得不明不白。福家人也不敢声张,只准备悄悄拖去化人厂烧了算,夏荷并没有卖给他们家,只是签了几年合同,万一她家人得了消息找上门就麻烦了。
福家不声张不代表事情不会传出去,他家厨房里头有个打杂的,和丫环夏荷是家门口邻居,得了里头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溜出府给这家报信,撺掇夏荷的老爹上门来闹事,想从中分点好处。
夏荷家里得到这个消息,怎能善罢甘休。夏荷老爹是个落魄秀才,一事无成的人,自个老婆死了没几年,就把家里混了个精穷,他从小也是由人服侍大的,哪里知道当家的困难,柴米油盐是一概不知,原先还能靠着老婆支撑家事,现在没了老婆操持,只得靠典当过日子。到最后实在不行了,没东西可以典当的,独养闺女心疼自个老爹,跑出去寻到福家做了丫环,现在一家就靠闺女做丫环的工钱过活,没成想半年工夫人就死了,主家还不让人告诉,天底下也没这个道理。夏荷老爹是个没主意的,只知道摊在椅子上嚎啕大哭,还是报信的厨子有办法,劝住了老爹,让他一头写状子准备告福家,一头许了街坊里一伙泼皮无赖些好处,领着老爹直接到福家门上闹事。
这日正是贤良寺大和尚离开后的第二天,大学士福伦府门前是热闹非常,都赶上搭班子唱戏了,哭的、喊的、骂的还有地上打滚的,但凡福家侍卫家丁上前拦着想把人轰走,马上就有躺地上装死的,福家自知理亏,又不敢真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弄出人命,只得悄悄派人去请府衙里的人来帮着处理。
等顺天府府尹和手下人赶到,就看见十几个壮汉手拿棍棒,呆在府门外头不停的吆喝,一会说福家丧尽天良、草菅人命,一会说福家禽兽不如、□民女至其死亡,当然台词都是夏荷老爹这个酸腐秀才事先写好让泼皮们背熟的。府尹大人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一位自称苦主的老人,哆嗦着双手递上状子,口里是一头哭一头说,把这位张大人都弄糊涂了,福家派人来说是泼皮闹事,让衙门带人来管管,这怎么又赶上告状伸冤了,状子接还是不接?接,这可是状告大学士府的,听口气还是人命案,自己一个四品官还是个汉人,管得了吗?不接,当着街面上满城老百姓,他这北京城的父母官能不管老百姓的冤屈?
要说这位张大人也有点本事,一个汉人能做到顺天府府尹、正四品文官,还是在遍地皇亲国戚的北京城里头,肚子里没点弯弯绕那是真不行,只见张大人略一思量,就弯腰接过了状子,还让身边的差役扶起老人,由他领头就福家门里头走。管家和一众侍卫家丁看眼前这人可是朝廷命官,又是他们老爷差人请来的,不好拦着,只能放人进去,紧紧围着这伙人,不让他们随便乱闯。当然,那伙泼皮没能进门,都给张大人的手下锁上带衙门去了。
福伦其实病的不重,他是被大儿子生生给闹的,可又不能当真去教训孩子,他都已经落得这样了,做老子的总也心疼不是,只好推说自己气病了,索性撂开手。可没想到,转天就出了这么场祸事,那可是条人命啊,他们福家虽不是名门显宦,可也没轻易害过人命,在天子脚下惹出此事,还是西藏土司来朝、尔康刚封额附的当口,你说可不是晦气。
一开始福伦就不同意福晋的主张,打算把死者家人请到府里来,商量着多给点银子,能安抚了最好,大家心里都踏实,可福晋坚决不答应,她的意思这事情让外人知道也还罢了,万一传到宫中,传到皇上和明珠格格耳朵里,那就大事不妙了,连累儿子做不成额附怎么办?他现在已经是个废人了,在没了额附身份,还不得心灰意冷出家当和尚去(不过也挺方便的,在他家墙上开个门,直接从门里出去,门对面就是和尚庙)。
要说福晋的打算也没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是自己肚里爬出来的儿子?可他们自家消息没封锁好,还是给漏了出去,人家现在闹上门来,摆明不会善罢甘休,这一准是有人在后头挑唆的,估计多半为了钱,那也好办,府里认倒霉,赔钱就是了,可看架势那些泼皮不光为了钱,还在一边煽风点火,被有心人听了去,再给参上一本,那就完了,所以决不能当面认账,背地里怎么都好商量。
福伦怪福晋出的是个馊主意,福晋怪府里人嘴巴不严实,夫妻两正互相埋怨,就听得管家来报说顺天府府尹张大人来访。福伦心说,我和他可没交情啊,他来家里做什么?难道请来的是他?又听管家说死的那家父亲也进来了,还是张大人带进来的。福伦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他们家这档子事已经捅到顺天府了,现在闹得有点没法收场,只得忙忙到中庭迎接来客。
两下一见面,先各自行礼,寒暄几句方才落座,下人上茶的工夫,张大人就把门口所见之事一说,又把老人和状子直接往外面一推,就由得福伦自个料理,他只在边上看看热闹,做个见证。
要说这个府尹,聪明人一个,就是太聪明了点,他原指望凭眼前的事情就能抓住福伦的短把儿,以后万一自己犯事,也能凭此让福伦这位皇亲国戚帮忙说好话求个情什么的,可他忘记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凭他一个小小府尹,还能替大学士福伦把事情全盖住了?这件事情早就闹大了,不过就算闹得在大,只要不是造反杀头的大事,福家也能倚仗宫里的令妃娘娘撑腰做主,何况也不是造反杀头的事,不过是家奴死了一个而已,能叫你给拿捏了?没半年张府尹就被上官寻了个小事外放岭南,最后死在当地。
福伦并没有主动去和夏荷老爹答话,他只吩咐管家问问老爹有啥想法。老爹本是个胆小怕事的主,原先给他撑腰壮胆的那些人都进了衙门,就剩他一人站在这里直哆嗦,哪里还敢有什么其他想法,就想多赔点钱,以后生活能有个着落。管家当面将意思转给福伦听,其实三人都在眼面前,可福伦只管问自家管家话,听见说是想多要些钱,便也同意了,还嘱咐在后院给老人安排个屋子,让老人留在府里养老,顺便请隔壁的和尚来念三天经文(可不是给和尚说着了,府里有的死人呢,这才第一个)。
福伦使的这一招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看出事情包不住,干脆明着办了,还把老人给留在府里养老,至于外头有人问起,只说是福晋身边伺候的丫头,因为挨骂想不开自己死的,若是说道肚子里的孩子,那和他们府里没有一点关系,死者为大,他们也不好多说是非。这么一来既显得福家惜老爱贫,不愧是良善人家,又能掩去福尔康弄出的命案,至于府里那些知道情况的人,总有办法让他们闭嘴,谁走漏的消息,彻底查,等处置完府里的事情,过阵子风声过了,在把老头处理了,神不知鬼不觉的彻底干净。
这事情总算是过去了,福尔康身边伺候的人全换了,府里少了好些老面孔,据说是送到庄上去了,多了些新面孔。这些新面孔嘴很严实,打听他们哪里来的,也是一问三不知,在想打听,就有人告诉福晋去了。至于那个厨子,听说喝醉酒淹死在城外小河沟里,发现的时候人早冻成冰棍了,实情如何又有谁知道呢,也没人敢问啊?
虽然表面看起来事情是过去了,该火化的火化,该封口的封口,就连死者家属对外人都是说福家是天大的好人,可事情下面隐藏的真相还是原封不动传到了有心人耳朵里,以至于后来福家分家落败,令妃失子失宠,都是由福尔康造下的杀孽引的头,只是现在谁都没有看出来罢了,当然有个人看出来了,所以他开始行动替自己安排退路。
还珠同人之我是柳红第四十三章忙碌的十一月
作者有话要说:这几天的文是不是更现实点~~
亲们,今天懒得分开发了,这就算两更了,不许抗议
偶写的好累的说~~十一月中旬的北京,穿夹袄都有些冷了,街面上也开始变得冷清起来,摆摊卖零碎和杂耍班子虽然还都在做生意,可看客明显没有几个,这些人之所以没有回乡,不外乎是在等正月里那一个月的好生意。
比起宫外头的冷冷清清,紫禁城里头依旧热闹不已,人人都在忙活,上至后宫三尊佛太后、皇帝和皇后,下到宫女、太监和侍卫,就没一个闲人。
那满宫里头人都在忙活什么?
第一尊大佛太后老佛爷,她老人家正忙着锻炼身体,自从十月里去掉夹板,太后就开始试着下地走路,锻炼腿部肌肉。距离最初受伤已经两个多月了,胡太医再三叮嘱过,这时候要开始时不时在屋子里头慢走,活动活动腿脚,等开春就能全好了。早不耐烦躺床上的太后老佛爷一听胡太医这么说,如得圣旨,每天都在晴儿的陪伴下很精心也很坚持的锻炼身体,慈宁宫里就看见一小老太太时不时出来遛弯闲逛,步伐很小速度很慢,周围伺候的人有好几个,扶着的那位更是小心翼翼。
第二尊大佛是皇帝,他还不是一般的忙,是非常忙,一开始忙着接待巴勒奔一行,陪着骑马射猎比武赐婚,再往后还抽空陪着逛了回颐和园、看了趟北海,剩下的就全由礼部负责出面继续接待。倒不是说皇帝累了,躲懒不想陪着,是他没时间也没心情陪着,他的朝堂出了件大事,哪里还有工夫陪着闲逛。
因为出了大事,皇帝就把一干军机大臣兵部要员统统招到御书房开会,气氛很是紧张。各位别担心,这事没和小燕子他们那帮nc有关系,当然不排除以后会拐弯抹角挂上关系。
究竟发生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会让朝堂震动?
它还确实是件大事,是乾隆朝或者说大清国一直没能根除掉的隐患。
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新疆回部霍集占部落发生叛乱,抵报到京已是十一月初二。听到兵部报来的消息,整个朝堂一片哗然,皇帝也是震怒不已。因为在此之前,这一年的七月,喀尔喀蒙古郡王青衮杂卜领兵叛乱,朝庭立即派出舒明、成衮扎布等率兵扑剿,最终把青衮杂卜赶离其所属的蒙古喀尔喀部落,后据探子回报,青衮杂卜携余部逃窜的方向正是经甘肃往回疆霍集占部落领地。现在抵报写明回部发生叛乱的正是霍集占部,这就说明早在回部叛乱之前,他们就已经和青衮杂卜余部联系上了,准备互相勾结对抗朝廷。
发生两股叛乱势力相勾结的情况是清廷决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势必会引发边疆各部族的效法,如若各地都开始互相串联勾结,朝廷又如何有这么多兵马来围剿,更何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各地同时发生叛乱,又去哪里筹集这么多军粮?
当天御书房会议商讨出的结果是先派遣阿敏道直接由西藏进兵回疆讨伐,与尾随青衮杂卜余部入疆的舒明、成衮扎布所部形成两军合围之势,切断霍集占部与回疆其他部落的联系,先围而不歼,静待朝廷明年开春派去增援部队,在此期间对于回疆其他部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威慑,也不能让叛军背水一战形成反扑,乾隆很清楚现在朝廷是绝对有能力一举消灭眼前的敌人,但为了他的长远安排,眼前只能使用这个缓兵之计,如何在明年最终解决回疆问题,还要看他多年的谋划能否起效。
接下来就是兵部去落实皇帝的战略部署,户部筹集钱粮装备,等各部要员纷纷离开,御书房只留下了领班军机傅恒、大将军兆惠、武英殿大学士来保三人在场。接下来要商讨的事情,目前还只能让这三个人先知道,所以皇帝让其他人等自行离开。
人走了没多久,皇帝拿出一份密折丢给眼前的三人,让他们先看明白了再继续今天的谈话。
密折内容很长,好几页纸,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看得人直头晕,可三位依次传阅的大清重臣脸上却丝毫没有不耐,神色越来越凝重,等最后一个人看完,都低下头开始思索起来,御书房里寂静无声,许是觉得他们该想明白了,皇帝开始说话:“三位爱卿对此有何高见?”
见其他二人都看向自己,傅恒点点头先说话:“回皇上,密折的内容依奴才看,一点都没有夸大,说得很详细,情况确实也很严重,朝廷一定要预先做好准备才是。”另二人也齐声附和傅恒的意见。
乾隆点点头,表示认可傅恒的说法,又继续说道:“有一个情况,众位可能还不知情,密折里面并没有说到,朕今天简单说一下,你们三个听了之后出了这道门,就都给朕忘掉,谁走漏半点风声,朕决不饶恕。”
三人立马起身,齐齐跪在乾隆面前低声道:“奴才等遵旨。”
“众卿起吧。朕要说的是密折里提到的红花会一事朕早在十年前就知道了。他们的前总舵主陈近南就是被朝廷派在里面的暗探伺机除掉的,只是没想到陈近南一早就安排好了接班人——浙江海宁人陈家洛,此人心思缜密,疑心很重,朕安排的人打听到具体情形,再回报朝廷已是五年前的事。这个陈家洛是海宁陈阁老的义子,那年朕去南巡特意住到陈家,和陈阁老详细了解情况后命人放出消息,称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是朕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咱们爱新觉罗家的后人,朕料定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红花会帮众一旦听闻这个消息,必会发生内斗。果不其然,红花会发生内乱,自相残杀的结果是一分为二,陈家洛带了一批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朕派在江南的人找了他们整整五年,一直没有消息,他带走的人里面没有朝廷的人,这也是朕的失策,当初没有谋划周密,急于一网打尽,反而导致在他身边埋伏的人暴露。密折里面说的就是失踪五年的陈家洛,回疆来的消息说霍集占部首领身边有一个汉人谋士,和青衮杂卜余部接头也是这个汉人的主意,而且他还亲自去见青衮杂卜定下结盟计划,朕的人看见他后确认此人就是当年的陈家洛,你们认为那里情况会怎么样?”
“回皇上,奴才认为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此人确实是陈家洛,他多年隐藏在回疆发展自己的势力,又势必和回疆各部落首领很熟悉,现在霍集占已经带头反抗朝廷,如果不把这伙人都抓住,让其他部落看出联盟的优势,很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结成整个回部部落联盟,到时候朝廷再行征剿就会非常困难。回疆离中原千里之遥,而且当地气候炎热,水源稀少,军队一旦进入就会出现补给困难的情况。如果朝廷的大部队很难进驻,那围剿之势很难形成,为今之计还请圣上早下决策,速速将这帮反贼消灭。”这回先开口的人是大将军兆惠,他和傅恒一样,从军多年,一直呆在边疆征战,有丰富的对敌经验,也很熟悉当地的情势,所以他格外担心。
乾隆看看三人,点头说道:“是啊,这回要打的可不是个小仗。多年前朕就已经下定决心,当效法圣祖爷征讨准格尔一事,并尽全力以期得全功。大将军兆惠听令,朕命你做好准备,正月初六出发开赴回疆。朕早年就听你们说过,回疆最大的部落是阿里和卓部,那里靠近巴勒奔的地盘,出发之际让他和你一起回去,初期让他配合你们在回疆的战事,提供粮食等必备之物,如果发现他有不轨之心,直接处理掉,就在当地重新选一个头人。兆惠在当地生活了三年,应该最清楚情况,这个有你来办,巴勒奔那个儿子,野心不小,不能放他回去,就留在京里养老吧,如果巴勒奔不幸战死,他也就没必要活着了。傅恒,你做好后援的准备,等朕南巡回来,你就率部出发,这一次,朕要让回疆各部落都乖乖听朕的话,那个屯田计划也制定几年了,战事一结束,就准备施行吧,朕等得都心急了。来保,你负责筹措这次战事所需的一应钱粮,就暂领户部尚书衔吧。明年正月朕准备奉皇额娘南巡,这次南巡也是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你们几个小心行事。兆惠,回头你去找一下胡世杰,他那里有红花会在京据点的情况,不过只可了解观察,不可惊动了他们,他们的小头目现在不在京城,朕看多半人就在回疆,等朕派去调查的人回来,在把这伙人一起收拾了。
傅恒、兆惠和来保三人听完乾隆的吩咐,依次退出御书房,在以后的时间直到过年,养心殿御书房的使用率算是最高的,不断有军情需要商议,乾隆忙得连招妃嫔侍寝都放弃了,哪有时间去陪巴勒奔闲逛。
第三尊大佛是皇后,皇后很忙虽然在面上一直是看不出来的,皇后永远都是一副漫不经心无动于衷的样子,可事实上这回她真的很忙,她在完成太后和皇帝共同交付的任务,筹备塞娅和浩祯的婚事。
塞娅本人被皇后留在宫中已经半月之久,开始几天看什么都挺新鲜,她也还能呆得住,可过了没多久,她就和小燕子一样憋不住了。不过比起小燕子的口无遮拦,塞娅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含蓄很多,她委婉的和皇后说想她阿爸了,要回宾馆看望巴勒奔,皇后没有阻止,还派人送她出宫,走前叮嘱她要是闷了就到宫里头来转转。
塞娅离开后,兰馨落单了,最初几日她有些失落,羡慕塞娅可以随时离开,有自己阿爸陪伴、哥哥照顾,可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在后宫里头,什么都没有。皇后许是看出兰馨的不快,在忙着准备塞娅婚事的同时,也把兰馨带在了身边,随时教她一些处理家事的方法,可没过几日,兰馨就有了新去处,她开始和晴儿结伴探望五阿哥永琪,看兰馨对永琪很上心,皇后并没有表示反对,只是继续她手里的任务。
塞娅的婚事宫里需要准备的东西看似不多,其实也不少,第一个要准备的就是公主府,这是皇帝亲口答应巴勒奔的,为的是显示大清的慷慨,如此一来公主府就不能太寒酸,几经商议,塞娅的公主府最终是按照出嫁的和硕和婉公主府规格修建的,规模虽比不上固伦公主和敬在铁狮子胡同的府邸,却也没有小很多,至于府里各处房子的装修、园子的整理、屋中摆放的一应家具和器物也都是从宫中出去的,虽算不得顶好,但面子上总也很过得去。
除了这些硬件,皇后也给塞娅准备了一部分女子的嫁妆,新娘的嫁衣则是由巴勒奔一行专程带过来的,他们还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嫁妆,敢情也是怕婚礼会在京城办,故而提早做了准备。
皇后准备的那部分嫁妆包括一些女子的首饰(例如数套金银珠玉首饰、梳妆所需的各类木梳、篦子、剔刷、刷牙刮舌等一应物件)、衣料(除了很少部分成衣,都是一匹匹未经剪裁的各类缎子)、皮子、古玩、字画等,准备好后都分门别类的一一摆放进箱子里,远远看去,一溜边好几十台大红的嫁妆箱子,倒也并不显得简慢,皇后还专程让人请来塞娅和浩祯额娘雪如进宫一见,也算是照顾塞娅不是满人,满足巴勒奔的希望,让女儿先见一见未来婆婆。
雪如这次进宫是做好一切准备来的,她不但自己来了,还带来了硕王府的礼单呈给皇后娘娘过目。礼单上详细写明硕王府对浩祯婚事的一应准备,备下什么东西、数目多少都标注的明明白白,最后一页是王府特意为新媳妇塞娅准备的,知道塞娅从边疆来,嫁妆未必都带着,王府里像嫁闺女似的替塞娅额外准备了一份,还说明会提前送进宫来,因为成亲当天塞娅会从皇宫里头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