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又或者说不幸的是,“燧石”没有再联络尼克,并按原计划在两天后随代表团一起返回莫斯科。伊利亚索夫沉寂了两个月,没有回复尼克给他留的消息,也没有取走藏在死信箱里的新胶卷。随后,毫无预兆地,他送来了一沓从笔记本里撕下来的纸,上面是手写的实验报告。
一切恢复正常,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
第9章.
尼克最后一次见到“燧石”是在1978年2月7日。
伊利亚索夫要求见面,说希望和尼克重新谈谈“退路”的问题。这个要求是写在纸条上的,和以往有些不同,因为伊利亚索夫直接写下了“尼古莱”这个名字,而不是大写字母“n”,但笔迹确实是他的。尼克循例将这件事报告给莫斯科站站长和远在兰利的莫顿,也指出了上述的小小异常。根据2月5日下午的电文,两人都同意了这次会面,但警告尼克不要轻易许任何承诺,并未对“异常”作出评论。2月6日,莫斯科站敲定了见面地点和时间,靠近国家图书馆的地铁站,晚上十点五十分。两个特工当天到地铁站去“清理场地”,也递交了报告,很短,只有一行字,“一切正常”。
2月7日晚九点三十六分,尼克出发前往地铁站。
这次碰面很平静,甚至称得上平常。伊利亚索夫看起来甚至比在日内瓦的时候更健康了一些,只是有点茫然,可能因为喝了酒。他又提起了胶囊的事,说克格勃的人这个月内已经找他谈过两次话了,他想安静地死在自己的公寓里,不想死在哪个不见天日的地牢里。尼克再次申明毒药不是一个好主意,他们应该着手安排逃亡,这一次伊利亚索夫同意了。尼克记得自己看过一次站台的挂钟,当时是十点五十七分。
他们在十一点过后离开地铁站,伊利亚索夫先走,尼克打算再等五分钟。就在微生物学家慢吞吞地爬上楼梯的时候,三个男人围住了他,跟他说着什么,尼克原本以为那是寻衅滋事的流氓,但其中两个男人一左一右抓住了伊利亚索夫的手臂,把他拖出了地铁站。尼克听见自己喊了一句什么——也许是“住手”,也许只是惊讶的叫声——向“燧石”跑去。两辆车停在地铁站外,克格勃把伊利亚索夫塞进其中一辆车里,另一辆车上下来两个人,抓住了尼克,他短暂地挣脱了,但很快就被按倒在地,手臂被粗暴地扭到背后。他磕破了嘴唇,血滴在积雪上,因为寒冷,尼克什么都感觉不到。那两个克格勃把他架起来,推进了第二辆车里。
路上没有行人,就算有,他们也识趣地移开了视线。
第10章.
尼古莱·格里宁在1978年2月7日晚被短暂关押于卢比扬卡广场11号,次日驱逐出境,再也没有回到过莫斯科。
截至1978年,米凯尔·伊利亚索夫,代号“燧石”,总共为中情局提供了51卷缩微胶卷,接近6000份机密文件和实验报告。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没有公开审讯,没有墓碑,他的个人档案已被销毁,仿佛从未存在过。
全文完。
注1:obolensk,苏联时期的一个秘密生物实验室所在地,负责研发细菌武器。
注2:stasi,前东德情报机构。
&erbox,也叫deaddrop,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收发双方并不见面,只在约定地点留下情报。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