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章二十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顺天府将蚕种及钩筐各一份进呈,内官捧出,又交还他们。

从玄武右门出来,放在彩车中,奏乐送到蚕室。

蚕母接受蚕种,洗浴喂养等待。

朝廷命妇文职四品、武职三品以上都要陪同祭祀,带一个侍女拿钩筐。

皇后斋戒三日,内执事官以及司赞、六尚等女官以及应当入坛的人,斋戒一日。

提前一天,太常寺准备祝板,祭物有羊、豕、篷豆各六份以及罴帛,送给蚕宫令。

祭祀逭天,分别发给执事女官。

天役亮,值班侍卫列队准备,女乐司设监备仪仗以及重翟车,都等候在玄武门外。

天将亮,内侍前往坤宁宫奏请。

皇后穿日常服装,导引女官引导出宫门,乘轿到玄武门。

内侍奏请下轿,上重翟车。

卫兵仪仗及女乐队在前面引导,出北安p弓,用行帷遮蔽,到坛内堰柬门。

内侍奏请下车,乘轿,卫兵、仪仗停在柬门外。

皇后进入具服殿,换上礼服,出来,到祭坛。

司赞奏请就位。

公主、内外命妇各自走上拜位。

祭祀先蚕,举行三献礼,女官按礼节行事。

迎神四拜,赐福胙两拜,送神四拜。

凡是拜跪起立,公主、内外命妇都一同进行。

行礼完毕,皇后回到具服殿,更换日常服装。

司宾引导外命妇先到采桑坛束阶下,南北向站立。

尚仪奏请,皇后前往采桑位,面向东站立。

公主以下位于皇后位以束,也是南北向,以西向马上位。

执钩者跪下进献钩,执筐者跪下举起筐子盛桑叶。

皇后采下三条桑叶,回到祭坛以南仪门坐下,观看命妇采桑。

三公命妇采桑五条,列侯、九卿命妇采桑九条。

采完,各自交给女侍。

司宾引导一名内命妇,前往桑室,尚功率领拿钩筐的人跟随。

尚功把桑叶交给蚕母。

蚕母接遇桑叶,切捆,交给内命妇。

内命妇喂蚕,洒满一个箔完毕,退回。

尚仪官奏报礼仪结束,皇后回具服殿就座。

司宾率领蚕母等人叩头完毕,司赞宣唱列队齐班。

外命妇按照顺序站立排定,尚仪致词说:“亲蚕礼已经完成,按礼仪应当庆贺。”拜完四拜,赐命妇饮宴,并赐蚕母酒食。

公主及内命妇在殿内,外命妇文武二品以上在台上,三品以下在台阶,尚食进献膳食。

教坊司女乐手奏乐。

宴会结束,公主以下各到班列四拜。

行礼完毕,皇后回宫,引导随从如同先前。

诏令照拟定仪程进行。

四月,蚕事完成,举行治茧礼。

选蚕妇中擅长缫丝及纺织的人各十名。

占h吉日,皇后出宫,引导随从如同日常礼仪,到织堂。

内命妇一名行三盆手礼,吩咐给织妇,完成工作。

蚕宫令送往尚衣织染监局制作祭服。

祭祀先蚕,只奏乐,不舞蹈,女乐生衣冠都为黑色。

嘉靖十年二月,礼部大臣说:“去年皇后亲自采桑,已经足以勉励天下。

而今先蚕坛殿工程没有结束,应当派官吏行礼。”皇帝起初不允许,下令照旧举行。

后来因为皇后出入不便,命在西苑改筑先蚕坛。

祭坛东方为采桑台,台柬为具服殿,北方焉蚕室,左右为厢房,后面为从室,以供蚕妇居住。

在官左设蚕宫署,令一人,丞二人,挑选内臣中谨慎的人担任。

四月,皇后在内苑举行亲蚕礼。

皇帝说亲耕不朝贺,这怎么能朝贺呢?只行叩头礼,女乐只供给宴饮,不用仪仗引导。

嘉靖三十八年,罢除亲蚕礼。

四十一年,一并罢除主管官吏的奏请。

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时扬请求祭祀高楳,以祈祷圣上子嗣繁盛。

礼部官员据以上奏。

皇帝说:“祭祀高楳虽然是古代就有的礼仪,现在确实难以举行。”于是停止商议。

不久制定了祭祀高楳的礼仪。

在皇城束边设木台,永安门以北,东方。

祭台上,皇天上帝面向南,用辟色的牛犊,青苍色的璧。

献皇帝配祀,面向西,用牛羊豕各一只。

高楳之神在坛台下面向西,祭牲数目相同,行三献礼。

皇帝位在坛下面向北,皇后妃嫔位在南面几十丈外面向北,用帷幕遮蔽。

坛下陈设弓箭、弓套如同后宫嫔妃的数目。

祭祀完毕,女官引导皇后妃嫔到高楳神位前,跪下取弓箭授予皇后妃嫔,皇后妃嫔接过来收在弓套中。

明朝制度,凡是刚登上皇位、巡幸及上谧号、葬陵、册立、册封、冠礼婚礼等事,都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凡是营建宫殿,以及命令将士出军,年成旱涝,都要祭告天地、山川、太庙、社稷、后土。

凡是即位之初,还要祭告阙里7l庙以及历代帝王陵寝。

洪武二年,听从礼部尚书崔亮的奏议,圜丘、方丘、大祀,在祭期之前亲自祭告太庙,接着派遣使者向天下神只坛百神祭告。

淇武六年,礼部尚书牛谅上奏,太岁诸神,凡是祈祷报祭,就设十五坛。

有事祭告,就设神位二十八坛。

中间,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共五坛。

东方,四渎、京都地区、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山川,夏冬雨季月将,京都城隍,共十二坛。

西方,钟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广东、辽东山川,春秋雨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共十一坛。

如若亲自祭祀,皇帝穿皮弁服,行一献礼,每三坛行一次礼。

八年,皇帝驾临中都,在中都的圜丘祭告天地。

九年,由于诸位藩王将要前往藩国,在分日告祭太庙、社稷、岳、镇、海、渎,以及天下的名山大川,又在圜丘祭告天地。

起初,诸王来朝返回藩国,在端门祭告真武等神,用九只豕、九只羊、制帛等祭品。

在承天门祭告护卫旗纛,也是这样。

洪武二十六年,皇帝认为礼仪过于繁琐,规定用一只豕、一只羊,不用帛。

不久又罢除端门的祭祀,惟用荤素二坛在承天门外祭告。

永乐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嘉靖八年秋,因为皇帝亲自祭告山川诸神,命令不必提前派官告请太庙。

凡是出入,必定在内殿亲自祭告皇祖皇考。

圣上生日前一天,用酒果在奉先殿祭告列圣帝后。

到这一天,在玄极宝殿用酒和脯祭告皇天上帝,派官用祭牲酒醴祭告神烈、天寿、纯德众陵山,以及束岳、都城隍,用素食祭告真武及灵济宫,斋请僧徒在道极七宝帝尊前做法事祭告。

隆庆三年,因为亲自祭祀朝日坛,预先祭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洪武二年,太祖因为春天久不下雨,向众神只祈告。

中间设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共五坛。

东方设钟山、两淮、江西、两广、海南北、山东、燕南燕蓟山川、旗纛谙神,共七坛。

西方设江束、两浙、福建、湖广剂襄、河南北、河东、华州山川、京都城隍,共六坛。

中间五坛祭奠帛。

初献,皇帝亲自行礼,两侧命官分献。

洪武三年夏季,遭受旱灾。

六月初一,皇帝穿素服草鞋,行禹步祷告于山川坛。

露天坐在藁席上,白天任太阳暴晒,夜晚睡在地上,共有三天。

洪武六年,听从礼部尚书牛谅的提议,太岁诸神,春天祈祷秋天报祭,共十五坛。

中间,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

东方,四渎、京城地区山川,春秋雨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

西方,钟山、甘肃山川,夏冬雨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

各五坛。

当时甘肃新来归附,因此将其山川附祭于京城。

亲祀的仪程与祭告相同。

正统九年三月,降雪失期,派官祭告天、地、社稷、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众神。

弘治十七年,京郊地区、山东久旱,命令官员祭告天寿山,分别命令各巡抚祭告北岳、北镇、束岳、束镇、束海。

嘉靖八年春天,皇帝谕令礼部:“去年冬天少雪,现在要春耕,天不降雨,应当亲自祭告南郊社稷、山川。”尚书方献夫等人说:“周礼•大宗伯:‘以废置礼仪来哀伤五谷歉收疾疫流行。

’注释者说:‘君主不举行宴会,不清扫御道,不举行祭礼,都是为了表示贬损之意。

’又说:‘国家有大灾患,就祈告上帝及迁祭四方山川。

’注释者说:‘就是指饥荒灾祸。

旅,就是陈列。

陈列祭祀来祷告,礼节不如大祀完备。

’而今陛下不忍烦劳百姓,亲自祈祷,礼仪务必简约,以答覆上天的垂诫。

固定的朝廷官员一并随从,共同表达反省祈愿的诚意。”随同呈上仪程。

二月在南郊亲自祈祷,在同一天祭祀山川,在次日祭祀社稷,不清扫御道。

衣冠为浅色,群臣相同。

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在大祀门外,萁余官员在南天门外,就班列陪祀。

这年秋天,皇帝想亲自祭祀山川诸神。

礼部尚书李时说:“旧例山川等坛的祭祀,在半夜行礼,提前一天出郊斋戒留宿。

祭祀完毕,清晨回官。

两天完成祭祀之事,礼仪太重。

应该比照先农坛例,拂晓行礼。”因而制定仪程呈上。

皇帝许可。

祭服用皮弁装,迎神、送神各拜两拜。

嘉靖十一年,大学士李时等因为圣上尚无子嗣,请朝中大臣前往岳镇名山祝祷。

皇帝想分别派遣道士,赏赐香烛布帛前往,令当地官员行礼,朝中大臣分别前往地祇坛祈告。

于是礼部尚书夏言说:“我朝设立地祇坛,自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没有不受到抚慰的,到此祈祷,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迁祭,之义。

但宰辅大臣请求的,祇有岳镇。

私下认为山川海滨,祥瑞灵验,与岳镇同等重要,何况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众山,又是祖宗安放灵魂的地方,祈祷的礼仪都不可缺少。”于是命大臣前往各坛分祀。

洪武二年听从礼部尚书崔亮的提议,在圜丘坛颁外的东方及方丘堰外的西方建天下神只坛。

郊祀之前,皇帝亲自前往祭坛,设神位,面向西,用酒脯祭告。

郊祀当天,等到分献从祀快要完成时,到坛举行祭祀。

后来规定派官员预告。

又在正阳门外天地坛西方建山川坛,共同祭祀诸神。

共设有十九座祭坛,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其次为风云雷雨,再次为五岳,再次为五镇,再次为四海,再次为四演,再次为京都钟山,再次为江束,再次为江西,再次为湖广,再次为淮东、淮西,再次为浙束、浙西、福建,再次为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再次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再次为北平、陕西,再次为左江、右江,再次为安南、高丽、占城等国山川,再次为京都城隍,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镜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都亲自行礼。

祭祀之前,礼部官员上奏:“祝文,从太岁以下到四海,共五坛,自称为臣的亲自签署陛下名讳。

钟山诸神,自称为余的请命礼部官员代为署名。”皇帝说:“朋友之间写书信,尚且亲自题写姓名,何况对神明呢?”于是加上亲自署名。

后来又规定惊垫、秋分后三天,派官员祭祀山川坛诸神。

洪武七年,下令在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择吉日举行祭祀。

九年,又制定山川坛制度,共十三坛。

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演、钟山七坛。

东西廊糜各三坛,束边,是京郊地区山川、夏冬雨季月将。

西边,是春秋雨季月将、京都城隍。

十年,定正殿七坛,皇帝亲自行礼,东西廊殿派功臣分献。

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祭坛。

于是敕令十三坛诸神春季的祭祀一并停止,每年八月中旬,择吉日举行祭祀。

命礼部重新制定祭祀山川坛仪程,与社稷坛相同。

永乐年间,京都建山川坛如同南京形制,只有正殿在钟山之右,增加天寿山之神。

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只坛,改排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

天神坛在左,面向南,云、雨、风、雷,共四坛。

地只坛在右,面向北,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共五坛。

陪祀的,是京城地区山川,面向西;天下山川,面向东。

在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自举行祭祀,其余年份派大臣代为祭祀。

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另外祭祀。

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号,预先祭告神只,于是在圜丘外堰东南方设祭坛,亲自确定神只坛位置,陈设仪式。

礼部说:“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分献四坛的众臣,不敢并列。

请先上香完毕,命令官员代为献礼。”皇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纔开始行礼。

亚、终两献,执事官代替,其余坛都由献官行三次礼。

隆庆元年,礼部大臣说:“天神地只已陪祀南北郊,仲秋神只之祭不宜重复举行。”下令停止。

洪武三年,皇帝对中书省臣说:“日月都有专门的祭坛,而星辰仅柑祭月坛,不符合礼节。”礼部拟走在城南谙神享祭坛正南方向,增加九间,朝日夕月祭祀周天星辰,都在此举行礼仪。

朝日夕月仍旧在春、秋分祭祀,星辰之祭则在天寿节前三天。

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四年九月,皇帝亲自祭祀周天星辰。

正殿共十坛,中间设周天星辰位,仪程如同朝日祭。

洪武二十一年,因为星辰已经陪祀南郊,停止萦星的祭祀。

洪武元年,太常司上奏:“周礼‘聚柴燎祭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天府‘如若祭天就祭祀司民、司禄,奉献百姓数目、谷物数目,接受贮藏’。

汉高帝命令郡国设立灵星祠。

唐朝制度,立秋后辰日祭祀灵星,立冬后亥日派遣官员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用少牢。

宋朝的祭祀如同唐朝制度,而在秋分日祭祀寿星。

现在拟定如同唐朝的制度,分日期祭祀,在城南建祭坛。”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二年,听从礼部尚书崔亮上奏,每年圣上生日祭祀寿星,同一天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禄,表示与百姓共同受福佑。

八月十五日祭祀灵星。

都派遣官员举行礼仪。

三年,停止寿星等的祭祀。

古代没有太岁、月将祭坛的制度,明开始重视对它们的祭祀。

在风师之下增加云师,也从明朝开始。

太祖已经把太岁诸神陪祀圜丘,又共同祭祀群祀坛。

不久命令礼部官员商议建专祀的祭坛。

礼部大臣说:“太岁,是十二星辰之神。

按照说文,岁字从步从戌。

木星每年运行一次,历经十二辰为一周天,如若步行。

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日十二时当值的神灵,如同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

虽然不常见,但历代都沿袭下来。

元每当有大型建筑工程,在太史院祭太岁、月将、日值、时值。

至于风师、雨肺的祭祀,见于周官,后世都有祭祀。

唐天宝年问,在雨师之下增设雷师。

宋、元沿袭下来。

然而唐制是各自按时另外祭祀,失去了祭享的本意。

应当把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地只为一坛,在春秋雨季专门举行祭祀。”于是定惊垫、秋分日在城南祭太岁诸神。

三年,又因为众神阴阳一气,天地之间往来无间,于是合二坛为一,并增设四季月将。

又改变祭期,与地只都在惊垫、秋分后三天。

嘉靖十年,命礼部查考太岁坛制度。

礼部官员说:“太岁之神,唐、宋的祀典没有记载,元虽有祭典,也没有一定的仪程。

祭坛的形制,在古代无从考察。

太岁是天神,应当设坛露天祭祀,依据社稷坛的形制而有所减小。”听从了他的意见。

于是在正阳门外的西方建太岁坛,与天坛相对。

中间,是太岁殿。

束侧,是春、秋月将二坛。

西侧,是夏、冬月将二坛。

皇帝在拜殿中亲自祭祀。

每年正月祭享太庙,年终袷祭之日,派遣官员举行祭祀。

王国府州县也祭祀风云雷雨师,仍然在城西南筑坛。

在惊垫、秋分日举行祭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于城南,没有专门的祭祀。

又祭享的处所,只有屋宇而没有祭坛,不是尊敬神灵之道。

礼部官员说:“虞舜祭四岳,王制中开始有五岳之称。

周官,‘在四郊迁祭四方山川神灵’,郑注,以四方山川为五岳四镇四渎。

诗序中说天子巡狩向四岳河海献礼,那么又有四海的祭祀。

天子祭祀四方群神,无所不达。

而岳镇海滨,在诸侯封疆之内,就各自举行祭祀。

秦废除封邦建藩,岳镇都由祠官专领祭事。

汉恢复建诸侯国,那么诸侯各祭祀其封域内的山川,天子不参预。

武帝时,诸侯或分封或废弃,五岳都在天子的土地上。

宣帝时,开始有使者持节祭祀岳渎之礼。

从魏到隋,岳镇海滨,就在当地建立祠庙,主管官吏举行祭祀。

唐、宋的制度,有时命界内刺史、县今祭祀,有时随郊祀行适祭之礼,有时又派遣使者举行祭祀。

元派遣使者祭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焉五道。

现在应当把岳镇海滨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只合为一坛,与天神等同,春秋雨季专门举行祭祀。”于是定清明霜降为祭日。

提前一天,皇帝亲自视察祭牲。

当天,戴通天冠穿绛纱袍,前往岳镇海滨之前,行三献礼。

山川城隍,由分献官行礼n这年,命令官员十八名,祭天下岳镇海滨之神。

皇帝穿皮弁服驾临奉天殿,亲自署名,把香烛祝文授予使者。

百官穿官服,送到中书省,使者奉命出行。

黄金盒贮藏香烛,黄绮幡两面,白银二十五两购买祭品。

洪武三年,下韶确定岳镇海渎各神的名号。

大略说:“治国之道,以礼法为根本。

对岳镇海滨的封赠,始于唐、宋。

英灵之气,会聚而焉神,必须受到上帝的任命,国家的封号哪里是可以妄加的?亵渎礼法不合常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

而今依据古代定制,一并去除前代所封名号。

五岳称束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五镇称束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昊山之神,北镇医无阎山之神。

四海称束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渎称柬渎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渎人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皇帝在祝文上亲自署名,派遣官员以更新确定的神号告祭。

六年,礼部大臣说:“四川未平定,在峡州迁祭江渎。

而今蜀已经攻克,应当派人到南渎行祭。”听从他们的意见。

洪武十年,命令官员十八人分别祭祀岳镇海滨,赐以制命。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求改在浑源州祭祀北岳。

礼部大臣说:“大明集礼记载,汉、唐、宋北岳的祭祀,都在定州曲阳县,与史实都符合。

浑源称为北岳,只见于州志碑文,经传中都无处可考,仍旧祀于曲阳为是。”其它山川的祭祀。

洪武元年亲自祭祀汴梁诸神,接看派遣官员祭祀各自境内山川。

二年,以天下山川柑祭于岳渎坛。

皇帝又认为安南、高丽都已称臣附属,其国内山川,应当与中国一同祭祀。

谕令中书及礼部官员查考。

安南之山有二十一座,有江六条,水六条。

高丽之山有三座,水四条。

下令写入祀典,设位举行祭祀。

三年,派遣使者前往安南、高丽、占城,祭祀其国山川。

皇帝斋戒,亲自撰写祝文。

接着派遣官员到安南、占城、高丽颁布改正山川神号的诏令。

六年,琉球诸国已来朝贡,祭祀其国山川。

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说:“京都已停止祭祀天下山川,对外国山川,也不是天子应当亲自行祭的。”中书及礼臣请求附祭于各省山川,听从了他们的请求。

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再祭祀。

又听从礼部官员之言,各省山川居中面向南,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祭。

王国山川的祭祀,洪武十三年制定制度。

十八年,规定王国祭山川,仪程如同祭社稷,但没有痉埋之礼。

凡是岳镇海滨以及其它山川所在之地,命令主管官吏每年清明、霜降两次行祭。

洪武二年,礼部官员说:“城隍的祭祀,起始已经不清楚了。

先儒说既已有社,不应又有城隍。

因而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说‘祀典没有记载,祇在昊、越祭城隍’。

然而成都城隍祠,是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的文章,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那么就不祇是昊、越有这种习俗。

又芜湖城隍庙建于昊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祭祀城隍,都记载于史书,又不只是唐纔这样。

宋以来城隍的祠庙遍及天下,有的赐予祠庙匾额,有的颁赐封爵,至于有的迁就傅会,各指认一人为神的姓名。

按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文说:‘城隍是守护神,是乡土百姓的依靠。

’前代敬奉祭祀之意犹在。

现在应该附祭于岳渎诸神之坛。”于是下令加以对爵名号。

京都平、和州、滁州都封为王。

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品秩为正二品。

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品秩为三品。

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品秩为四品。

服饰冠冕都有差别。

命令文词之臣撰写制文颁赐。

三年,诏令去除封号,只称为某府州县城隍之神。

又令各庙摒除其它神位。

规定庙制,高度宽度比照官署厅堂。

取木制造神主牌,毁塑像弃置水中,取其泥涂抹墙壁,描绘云山风景。

六年,中都城隍神主制成,派遣官员赐以香烛布帛安放。

京城城隍既已在山川坛附飨,又在二十一年改建祠庙。

不久因为从祀大祀殿,停止山川坛春祭。

永乐年问,在都城以西建庙,称为大威灵祠。

嘉靖九年,停止山川坛从祀,每年在仲秋祭旗纛日,一并祭祀都城隍之神。

凡是圣上生日及五月十一日神的生日,都派太常寺堂上官员行礼。

国家有大的灾难就祭告于庙。

在王国的由藩王亲自举行祭祀,在各府州县的由当地长官主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