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谢陛下。末将一定尽力保护太子的安全,只要末将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太子受到任何伤害。”虽然是空头支票,张全还是要忙着谢恩。
大家利用三天时间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三天后,刘据亲率期门、虎贲、屯骑三营北上五原,张全率太子宫亲卫五百及神箭营二百精兵随行,同时召回西疆的小雷、丁虎所部赶到北疆。一场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其实匈奴已在四月出兵,乌维集中了匈奴主力十万人,还有其它各游牧部落联军近五万人南下,他们在五月就进入漠南地区,可他们一直躲着没有暴露行踪,他们要等合适的机会再出兵。很快,西羌联军战败,姚络战死的消息传来,让乌维等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羌兵败得这样快,当时有人就提出乘着还没有被汉军发现,立即撤军。不过乌维不愿放弃这最后的机会,他在和众将商议之后决定冒险一搏,在乌维看来,西羌还有一战的能力,现在言败为之尚早。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特地派人进入漠南的沙漠地区戒备,赵信的长子赵佳义主动请缨,乌维想起了赵信临终前说的话,本不想让他前往,但考虑到这项任务并不复杂,最后还是派赵佳义去了,同时派赵信的小儿子赵能一同前往,并且提醒他们,一旦有事,不可恋战,火速退出大营禀报,两人接令领了一万轻骑前往。然而,乌维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没有指定赵氏兄弟谁为主将,谁为副将,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先领命的哥哥赵佳义应当是主将,弟弟赵能为副将。也正是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匈奴人最后的惨败。
此时,正是李息追击羌族残兵的开始,他布置好西疆的事务,与徐自为统率羽林、越骑两营三万骑兵追击逃过删丹河的两万多羌兵。那些羌兵躲在删丹河以北,本打算等待汉朝的招降使者,可一连几天没有动静,正当他们以为被汉军遗忘的时候,汉军主力突然北上,吓得他们立即逃往沙漠。所有的羌人都认为那里也不属于西疆,而且环境险恶,汉军不会再追击他们。
可是三万汉军不紧不慢地跟着,没有一点回头的意思。不过汉军也不急于进攻,羌兵少马多步兵,行动较慢,汉军也按同样的速度行军。一连十多天,汉军总是一早出发,走到羌兵前一天扎营的地方休息,第二天再走,羌人只要一早起床,急急忙忙赶路,到日落后才安营扎寨,而他们走了一天的路,也是第二天汉军的行军路线。
李息这种奇怪的行军方式让羌人不得其解,就是羽林和越骑两营的许多将领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多次请战,要求率军攻击,都被李息和徐自为压了下去。
“可能汉军只是虚张声势,他们根本是氐池大战受到重创,无力与我们交战。”许多心存侥幸的羌兵都这样想,于是羌兵派出使者面见李息,要求谈判。就在刘彻与大臣们商议出兵的时候,李息也正在接见羌人的使者,李息对来人很熟悉,因为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李息的大营了。
说他来到李息的大营有点不符合事实,因为他是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大营,别人出发后,他只要等两个时辰李息就到了。汉军总是留有一定的时间做午饭,吃过午饭后才派出部分骑兵搜索周围的地带,以防羌人偷袭或逃跑,剩下的人就各忙各的事,包括给马匹钉马掌安马鞍。
李息和徐自为看了看站帐下的羌族使者,相视一笑,然后用略带责备的口气说道:“你怎么又来了?这是第几次了?烦不烦啊?”
使者急忙跪下,这是他第四次来见李息。第一次是十天前,他们以为汉军无力一战,于是派他来和谈,可他刚一说出“罢兵”两字,李息就客气地把他请了出去,并让他在自己的大营内转了一圈,想看哪就去哪,一点也不隐瞒,然后客气地把他送走。从那次后,羌人知道了汉军的实力,再也没提和谈一事。
第二次是五天前,他再次来找李息,要求投降,只要李息能放他们回自己的部落,所有的羌人愿意归附大汉。可李息只是挥挥手,根本不听他的废话,把他直接请了出去。
第三次是两天前,羌人的食物和水都快用完了,他们是匆匆进入沙漠,没有准备,能撑到现在已属不易。他们要求投降,只要汉军能给他们一条活路,怎么处置都行。李息皱着眉头想了半天,答应考虑一下,让他们第二天也不用跑了,在原地听信。于是,他欢天喜地地回到羌营,和大家一起等待受降,可谁知道昨天下午李息派人传信,表示不接受羌人的投降,让他们接着跑。消息一传开,所有的羌人都慌了,难道汉军真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于是,今天羌人又派他来,再一次表示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