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除了所谓的理想与抱负,还有各种**与感情。
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适应环境,对抗各种恶劣条件,何尝不是逆命而为?同样是逆命,难道郭嘉、荀彧他们的命运就不能被更改吗?
说他不自量力也好,自以为是也罢,他确实想为自己的私心,改变他们在历史上的结局。
他不但要捞,还要每个都捞。戏志才与祢衡的成功存活给了崔颂信心,所谓的历史不仅存在必然,还有各种偶然。
早已下定决心的崔颂一边做着更充分的准备,一边完善已经推演了无数遍的计划。
他亦不曾因私忘公。自灵帝死,九州几次大旱,黎民相食。为了防治旱涝,最大限度地减少旱涝带来的影响,崔颂废寝忘食地研究各地地形,翻阅水利、水治相关书籍,因地制宜列出不同的水利建设方案,送到曹操手中。
曹操惜其才,欲提拔官职,被崔颂婉拒。
说到底,他对高官厚禄并无特别的兴趣,如今的这个职位,恰好能让他一展所长,又何必调职呢?
曹操相信崔颂的能力,便随他折腾,自己则把注意力转向军事。
他想打刘表,被荀彧劝止。
荀彧认为,袁军初逢大败,士气低落,内部又混乱,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宜趁他病要他命,何必管刘表一个坐谈客?
曹操纳谏,挥军北上,把袁军主力打得落花流水。
没过多久,袁绍因为心病难解,呕血身亡。
因为袁绍生前偏爱幼子,又为了培养其他儿子而让他们各据一州,袁绍一死,他的几个儿子相互攻伐,袁绍残留下来的势力立即四分五裂。
至此,曾经强大无匹的袁氏,再不具备威胁之力。
此时正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趁着曹操还未班师回朝,皇帝刘协召来留守许都的荀彧陪他下棋。
荀彧始终谦谨恭敬,不曾直视圣颜。
刘协吃去荀彧的一大片棋子,淡淡道:
尚书令,你未尽心。
荀彧捻棋的手一顿,迟迟没有落下。
未尽心。
是指对弈未尽心,还是侍君未尽其心?
荀彧心神凝重。
停滞的棋子,最终还是落下。
请陛下恕罪。
刘协将吃掉的白子一颗颗地放进荀彧眼前的棋盒中,似漫不经意地道:
尚书令,你与旁人不同。
荀彧只谦然一笑,未应下此言。
刘协缓缓道:首阳采薇,何曾得见?
荀彧长睫一颤,深深拜下。
首阳采薇的典故,乃出自当朝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
相传,周王灭了商朝,有两位商朝的旧臣感念商王的恩德,不愿向周朝效忠,就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齐齐饿死。
这两位商朝旧臣,名为伯夷、叔齐,后人常用此典故象征守气节、不惧生死之人。
刘协此言,已坦然露骨,几近当面质问他是否为汉朝忠臣。
荀彧不得不拜。
为人臣子,自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1]。
听到想要听的话,刘协眉眼微松,亲自将荀彧扶起。
尚书令请起。
荀彧依言起身,仍低垂着头,谦和恭谨,与一个时辰前别无二致。
刘协让人送荀彧出宫,在荀彧即将离开的前一刻,低声用只有他们二人听得见的声音说道:
希望尚书令,今后亦能记得今日之言。
荀彧走出宫门,面色未改。
刚抵达家门,就被门房告知有老友来访,正在正厅等他。
荀彧第一时间便猜到门房口中的老友指的是谁。
其余相识之人已随军出征,留在许都的老友,便只剩下那一人。
荀彧不及换衣,只褪下谒见圣颜时穿的正装外袍,便匆匆赶往正厅。
一进门,果然见到崔颂正坐在一侧,举手和他打着招呼:
今日欲拉文若痛饮一杯,文若以为如何?
内心因刘协那番言论而微起的震荡余波,被崔颂的这句话缓缓抚平。
荀彧在崔颂对面坐下,提起崔颂带来的酒壶,为两人各斟了一杯。
正有此意。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天子,欲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辞而未受。
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再次为其上表,这次荀彧没有再推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尚,任冀州牧。
此时董昭向曹操进言,按照古代的划分重置九州,曹操有所意动,被荀彧反对制止。
此时荀彧已意识到些许苗头,心知刘协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心情日渐沉重。
而曹操亦察觉到荀彧的些许想法,但他仍重用之,不曾有任何轻慢。
他决定将据点迁到冀州的邺城,不管一部分群臣如何反对,他也坚持己见。
曹操在邺城布置政行,有一日忽然问郭嘉:
荀文若为汉臣,我非汉臣乎?
旁边亲信皆冷汗涔涔,唯独郭嘉岿然不动。
主公何扰?如今尚为大汉之天下,我等皆为汉臣,何须分辨?
曹操哈哈大笑,不再提及此事。
正在曹操霸业上春风得意,个人情感上略有些不如意的时候,他的老朋友许攸来替他排忧解难。
许攸一见到他,就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道:孟德,看看这邺城,没有我,你进不来啊。
曹操及其亲信:
曹操正烦心荀彧的事,闻言皮笑肉不笑道:正是,子远之功劳,我怎会忘记?
他不想暴露昔日之谋,叫人找了许多珠宝、美人,丢去许攸府上,让他闭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