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礼部。”蒋南平一字一句地说道。
“礼部?”皇帝有些糊涂了。礼部排名六部之末,无论是地位还是人员在朝中都受到相当轻视,南平为什么会安排它入阁呢?
蒋南平早就看出了他的疑问,于是说:“礼部负责全国性的祭祀、拜礼等象征性活动,看起来似乎没有实权。但它毕竟还有一项掌握实权的工作,而且这项工作至关重要。”
皇帝在心里打了个弯,随即脱口而出:“科举!”
“对。准确的说,是教育!”
皇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蒋南平异常严肃地说道:“文澜,任何时候,你都要记住。国以民为本,民以教为先。教育是我朝的第一要务。”
“但我朝的村学、县学、州学遍布各地,入学者众多。特别是参加科举的举子逐年递增,据说今年有三万之多。所以说到教育,南平,你是否有点...”
蒋南平知道他想说小题大做,于是问道:“文澜,你认为科举是什么?”
“为国举贤
!”
“对,不过大部分是唯唯诺诺,俯首听命的庸才。自前朝洪武帝创制八股文以来,科举就成了庸才的渊薮。我朝自同泰帝之后,虽然不再仅限于八股文的策论,增加了经义、诗赋等。但换汤不换药,举子们为求稳健,还是以循规蹈矩,不求创新为原则。这样的官员,无非是些明哲保身的应声虫。文澜,你能指望他们为你兴大政,利国家吗?”
“但,”元庆帝面有难色地说:“科举自隋唐以来,已历千年,毕竟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南平,你我个人之力却是无法撼动的。”
蒋南平微笑道:“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要求礼部入阁,就是要逐渐改变这种局面。”
元庆帝看他笃定的样子,心中还有些疑惑。他虽然认为目前的科举有些流弊,但至今还没有别的方式予以取代。虽然可能会培养大批的保守官吏,但只要自己励精图治,亲力挖掘人才,本朝的振兴还是大有可为的。他不明白蒋南平要改变什么?
蒋南平看出了他的疑惑,就说:“文澜,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我朝为什么要施行教育?”
“为国家积蓄人才!”
“也对,也不对,你说得积蓄人才其实是为朝廷的各个衙门备才!”
“这两样有区别吗?”
“有,我说的教育不仅是培养官吏,更要紧的是为开启民智!民虽受制于官,但民不可能处处受制于官,官也不可能事事监管于民。民智一开,则。民必自知所为,必向富,必向义,必向正!道德经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元庆帝惊道:“这不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吗?南平,莫非你要我转而用黄老之学治国?”
“当然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在当时民风单纯的环境下顺天应人的一种方式。可是千年以降,经历了多少改朝换代,民风早已胥滑狡诈,再要无为而治非乱套不可。可是为什么会胥滑狡诈呢?无非是人心狭隘,只知追名逐利。所以我说要开启民智,这里的智既有技艺,也有学问,更有心智。学会了技艺学问,则正如老子所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民自富,则‘仓廪实而知礼节’。民富而知礼,则盛世可期!”
历代治国都是自上而下,君主明而官吏清,官吏清则百姓足。而蒋南平的这一理论却是“我无事,而民自富“,将民摆在了君主的前面,饶是元庆帝对蒋南平言听计从 ,此刻也有些惊骇了。
蒋南平知道自己的这一套理论皇帝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接受。不过没有关系,时间能够改变一切。
东方已经逐渐发白,张前喜趁着两人聊得热络的时候,偷着不知道打了几个哈欠。远处传来鼓楼上钟鸣的声音,这是禁城内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的信号。
近一年来,类似这样的彻夜畅谈两人已经不知经过多少次了。张前喜静悄悄地挪到皇帝近前,俯下身低声道:“陛下,辰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还有朝会,是否就此休息片刻。”
皇帝摆摆手:“哪有那些讲究。拿个毛巾来擦把脸就行。”张前喜知道皇帝的脾气,也不多说,躬身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