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1章 科技重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什么是半干不干的泥巴?

几十年前农村偏远地区的砖瓦厂烧砖用的“土坯砖”见过吧?

刚做出来的,还没放在窑洞里烧制的。

就是在这种泥巴“板子”上刻上字,然后晒干,便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再被它们的子孙后代从几十米的地下挖出来。

我勒个草!

特么的这玩意儿埋在地下变成泥了!

搁在地上,几十年后成灰了!

前提是不能淋雨了,要不然比埋在地下变泥的速度更快。

用这玩意儿写奏疏?用这玩意儿写流传千古的文章?

或者诸如华夏先贤们用这玩意儿写一本书?

咱不说会不会变成泥巴,“你”特酿的得搬运多少块泥巴砖?

怎么搬运?用汽车还是火车?

西方大神们言之凿凿,古巴比伦的土坯砖能埋在地下四五千年不毁。

字迹清晰,光亮如新。

牛逼,牛逼的无言以对!

自14世纪起,西方特别是意大利,在其壁画、油画中所展示的人物,其衣服的边饰、头顶的光晕以及画面的边框上充斥着一种仿八思巴文的图样。

“八思巴文”前面有介绍。

这种文字在忽必烈至元六年,即公元1269年创立完成,并开始向全国颁行。由于受到抵制,至元朝灭亡都未能顺利颁行成功,元朝灭亡被废除。

“臣惭愧,臣实在想不明白陛下的意思。”过了好一会,张有德张口说道。

“众位卿家,张校尉,这铜钱太薄,所以不能直接竖立在桌子上。但是,当铜钱在旋转的时候,又为何会被定在一个点上呢?”

“这……”

众人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就算是以手艺着称的四位大工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想不明白。

赵昺笑着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弄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细节,然后思考其中的道理,最后尝试着把这种道理应用到科学技术上。”

比如说印刷书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碑石拓印技术,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但雕版印刷但凡刻错一个字,整版便废了,只能重新雕刻。

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并未引起宋朝统治者的注意,故而并没有真正推广起来。

但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了下来。

元朝王祯选择优质木材,克服了木材沾水之后膨胀伸缩的缺点,采用活字排版后,再以竹片夹紧固定,使之不动。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科技的发展也总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只靠着赵昺一个人,或者时不时的拿出来几张图纸,那绝对是万万不够的。

赵昺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引导这些技术人员探索与发现。

只有这样,科技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成长壮大。

“张校尉,现在的火枪在射击时候明明瞄的很准,为何距离远了却又打不到瞄准的区域?”

“铜钱能够稳定在一个点上,那是因为有了一种力量,一种螺旋的力量。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幻想着这枚铜钱能够穿透桌子,那么铜钱是不是就会沿着这个点笔直的向下,一直向下?”

赵昺顿了顿,让众人慢慢思考着。

“啊!”

突然一声怪叫,让沉思的众人吓了一跳。

“陛下恕罪!臣太激动了!”张有德赶紧告罪道。

“无妨,张校尉可曾想到了什么?”

“回陛下,臣想到了弹丸,倘若让弹丸也似这铜钱一般,在射出枪筒之后一直旋转着,岂不是能按照陛下所说的固定在一个点上,笔直的向前。”

“善!张校尉果然一点就透。那么依现在的圆球形弹丸,又如何旋转?”赵昺继续问道。

众人又一次陷入沉思。

是啊,圆球形状的弹丸又如何旋转?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教诲!可以把弹丸做成圆柱的,前面做成锥形,就像纳鞋底的锥子一般,只不过不能那么长。”

“哦,那么张校尉,如何让这种形状的弹丸射出枪筒的时候旋转起来?”

“这……臣孟浪了,臣未曾想到办法。”

张有德苦苦思索着。

是啊,铜钱可以用手弹一下,弹丸如何弹呢?

“诸位,那如果在枪筒里面刻上几条呈螺旋形延伸的凹凸的线呢?当火药燃烧,弹丸是不是就会旋转着射出呢?”

众人沉默不语,几位匠人更是挖空心思仔细思索。

膛线其实并不难,只不过在原始的技术装备下,比较费时费力。

西方殖民者制造膛线采用的是钩刀拉削法,其采用的工具也是很简单的手动木质机械。

“张校尉,不急于一时,到了琼州再慢慢尝试吧。”

吃多了难以消化,一口吃不了胖子的道理赵昺还是知道的。

看着沉默的众人,赵昺安抚着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