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终诊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589.秘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受《中华眼科杂志》委托发表了“十年来我国角膜移植成就”的总结性论文;

50年代后期,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角膜葡萄膜和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领域的研究;

1981年,回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眼科主任,翌年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上发表了对视神经萎缩治疗的研究论文;

其后的10年间,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卓越成果;特别是视神经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使得视神经疾病再也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不治之症”;

1983年,同东三省几位眼科老前辈景崇德、董世范、朱鹏汉等出资创办了《实用眼科杂志》;

1995年卫生部批准更名为《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21年5月20日,夏德昭教授仙逝。

新冠疫情将走向何方?它的未来将如何收场?这些都有待专家们的思考和研究。但是就目前掌握的信息而言,完全可以做出一些方向性的预测:

1新冠疫情致死人数将达到数千万人

who公布的病亡人数为346万,但实际死亡人数远不止这么多。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超额死亡”人数,估算出目前全球已经因新冠病亡700万1300万。尽管数字惊人,但完全经得住推敲(而且该研究中,美国、欧洲等地区,病亡人数可能也被大大低估了)。

印度医生注射疫苗率已经达到了66%,但印度医学协会会员医生们的病亡率已经高达3‰左右(1000+/35万)。考虑到印度的医生不可能全感染了,而且还有66%接种了疫苗,按照同样的模式传播,全人群的病死率或将达到5‰10‰,或者更高。

现在全球有70亿人,按照这个病亡率推算,全球因为新冠病亡人数将达到数千万规模。

疫情结束遥遥无期,最终新冠疫情将导致多少人丧生?现在没答案,但可以肯定,它最终致死人数将会达到数千万人之多(现在可能已经有近1000万人了)——这可能会让新冠变成本世纪最大的疫情,最终致死人数或将达到上世纪的19181920年大流感相同的数量级。

2新冠抗疫将会长期化

新冠疫情将会“流感化”,是很多病毒学家和公卫学家的观点。但“流感化”意味着什么?

笔者理解,它指的是“传播模式”流感化,因为传播规模太大、无法消灭,它将和人类长期共存——像流感一样阶段性的、此起彼伏的流行。同时,像流感一样,因为病毒变异很快,疫苗需要不断调整,才能起到有限的防疫作用。

但是,专家们没有明确提示的是:在“致死率”上,新冠和流感其实判若云泥。

3新冠抗疫不能采用“流感式抗疫”

新冠病毒的感染病死率远比流感高。笔者根据之前掌握的材料估算,新冠病毒的感染病死率大致比流感高1020倍。一种像流感一样具有强大传染能力,致死率却比它高一个数量级的“流感”,该咋办?

靠人类硬扛来实现“群体免疫”?它的传染力之强和致死率之高,又让“群体免疫”成了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印度、英国、美国等尝试群体防疫的国家,已经证明“硬扛”行不通。像巴西马瑙斯市、印度部分地区,本来以为已经群体免疫,但病毒变异太快,遭遇第二波、第三波疫情,宣布了“群体免疫”路径的破产。

冠状病毒变异速度极快,在大规模流行的情况下,想让疫苗跟得上病毒变异速度,也非常困难——笔者猜测,各国的疫苗审批流程,经此大疫,或将不得不调整。像mrna疫苗这类新技术产品,将会成为主流技术——主要原因,是它可以快速响应变异的病毒,快速制造出有效的新疫苗。

4人类急需建立全球抗疫新机制和新能力

人类现有的“流感模式”抗疫,对这种“高致死率新流感”不太有效。

整体社交隔离式防疫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有没有多少国家有能力像中国一样实施——在政府能力较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尚且做不到,对第三世界不少国家来说,比起整体隔离、没有工作饿死在家,穷人们可能宁愿病死。

而在全球化时代,以新冠的超级传染能力,一国疫情不除、全球不能安宁。

新冠疫情过去一年多来,对全球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对各国经济和民生的极大冲击,正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全球公卫系统面临着新挑战——当面临着“新冠疫情”这类威胁的时候,人类需要一个在全球有权威和行动力的组织,来应对疫情的“外部效应”,否则在疫情攻击之下,没有国家能够免受其害。

该通过什么机制来协调全球抗疫行动?该怎样组织全球的经济和资源来应对这种挑战?

目前尚无有效的全球抗疫机制,这无疑是一个悲哀的事实,而找不到新机制,“新冠抗疫”的前景无疑非常黯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学习到的经验是:社会机制往往是对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回应的产物。一旦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危机,人类社会就会做出相应调整,调整的速度可能比较慢,但最终人类会找到应对危机的办法——那或许是一个能够超越政府、超越国界、超越政治偏见和画地为牢,有权威、有资源、有行动力的新的who。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