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之谋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四十一章 铁锁横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在数里外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动弹不得。一瞬间希望变成失望,再加上营寨被攻破,万胜军一时间士气跌落不少,隐隐有溃散之势。

好在张辽太史慈奋勇杀敌,两面主将大麾在人群当中坚如磐石,逐渐稳定了军心,这才没有被顺势直扑的袁军打退。

实际上这个时候青州水师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审配连夜派出人马南下,在南面的河道上横拉了十余根小儿手臂粗的连环铁索。

因为是横着拉,铁索不需要太长,约二百多米长度,左右两边捆着大树、巨石,然后再用无数木桩钉在两侧河滩上,密密麻麻,足有十多条,拦在了他们面前。

铁锁横江!

青州谋士团确实豪华,但袁绍麾下也聚集了大量人杰,在得知青州水师驻扎在龙凑渡口之后,自然也就有了应对方式。

此时青州水师将领黄忠急得不行,铁锁拦在前面过不去,匆忙之间,只能吩咐士兵原地丢下船锚,用小船划到岸边,从陆地上进行支援。

但这样一来,支援速度就慢了许多。等到黄忠带领水师抵达的时候,张辽营寨已经被敌军彻底占据,太史慈与张辽领着残部且战且退,一路撤入了太史慈在南面的营寨当中,在黄忠的帮助下,总算是把袁军打退。

可也仅仅只是打退,因为张辽回师自己营寨,导致北面河岸被源源不断上岸的袁军冲垮,上岸的袁军很快向着张辽部进攻,使得张辽被前后夹击,十分狼狈。

太史慈为了救张辽,放弃了南岸岸口,两人兵力合二为一,杀出一条血路,总算是突围出来。

黄忠到来之后,帮助二人把袁军逼退,却无法阻止河对岸的袁军继续渡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岸上的各处瞭望塔、投石车被袁军俘虏。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发现敌人势不可挡之后,太史慈早就下令让投石车手毁掉器械机关,袁军得到的只是一些投石车残骸,其中比较精髓的绞盘、滑轮、以及配重等装置都毁得非常彻底,想要复原模仿建造的话,千难万难。

张辽太史慈大军从昨日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好好休息,今日又是血战一场,损失了两三千人马,身心俱已疲倦,已经很难再坚持战斗。

好在黄忠的生力军抵达,各处墙寨上面密密麻麻布满守军,总算是帮助他们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袁军见到青州水师上岸援助,也不敢再继续猛攻太史慈营寨,前面上岸的士兵后撤到营寨外围,后面还在河滩的士兵纷纷开始上岸,主力在东岸站稳脚跟,然后依托占据的沿岸各种防御工事,掩护后面的大军继续渡河。

成群结队的袁军通过了浮桥来到了大河故渎东岸,审配此时还在西岸观战,见大势已定,笑着对袁尚道:“恭喜公子,贺喜公子,公子初战便告捷,大功一件。”

袁尚倒也懂味,马上道:“这一切都是正南先生的功劳,我必会在我父亲面前为先生请功。”

“哪里哪里。”

审配笑得合不拢嘴,伸手说道:“公子可以渡河了。”

“走,渡河!”

袁尚一甩手,大军正式开始渡河。

此时在大河故渎东岸,太史慈营寨内,整个营寨一片哀嚎。伤兵都被安置在后营,随军医师开始紧急治疗。

张辽营寨当中的人员倒是大都撤了出来,可惜的是营寨内大批物资被敌军俘获,且袁军获得了一个完整营盘,有了一个稳定根基,对他们威胁极大。

太史慈与张辽都受了伤,黄忠思来想去,马上安排人马向平原报信。此地离平原已经不足二十里,刘备立即率领人马赶来,应该来得及。

一个多时辰之后,平原县城内,刘备得知消息,大惊失色,立即召集高顺和荀攸前来议事。

二人风风火火赶来,不等他们见礼,刘备立即焦虑问道:“不好了,汉升派人来报,袁军连夜制造浮桥,大军渡河,文远与子义浴血奋战,然寡不敌众,现在只能坚守营寨,公达仲达,如何是好?”

荀攸皱起眉头,思索道:“没想到袁军的攻势居然这么快,现在召其它路援军肯定晚了,我们得想办法帮助文远和子义撤离。”

“我亲自领军出征!”

刘备马上道:“我决不能抛弃文远和子义。”

此时牵招还在龙凑,典韦与沮授已经退至安德,臧霸在西平昌,张飞与田丰从灵县撤兵之后,目前在博平一带。

虽然他们都在平原周边,离得最远的也就是张飞,差不多七十余里。然而军情十万紧急,再临时召他们过来显然已经迟了。

刘备思来想去,也只能他亲自领目前驻扎在平原城内的两万大军出征,才能够把他们救下来。

“明公莫忧,我去便可!”

高顺站出来说道。

“还是我亲自去吧,仲达你坐镇城池!”

刘备下定决心此战非他不可。

荀攸想了想,说道:“明公,我倒是有个计策,不知明公敢不敢用。”

“哦?”

刘备马上道:“是何计策?”

荀攸说道:“敌人攻势如此迅猛,必是存了抢攻之心。如果明公出现在战场,敌人肯定舍命忘生进攻,仲达陷阵军乃是天下一等一强军,再由玄甲重骑左右策应,必能久战。只要坚持一会儿,敌军疲惫之际,大军齐出,当能将敌人击退!”

“嗯。”

刘备沉吟道:“此计甚秒,便依公达之言!”

然后又对高顺道:“我之性命,就托付给仲达了!”

得到刘备无条件百分百信任,高顺面上虽无太大波动,心中却十分感激,认真说道:“顺,必不辱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