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摸胡子的手一顿,神色莫变。
朱高炽不动声色道:“二弟虽然有错,但是父皇也不要太责怪他,咱们好生教教,也许二帝能知错就改了呢。”
朱瞻基忍不住看了自家父王一眼,这表面求情,实则句句都是在定死二叔的罪名,他爹好心机!
朱棣长长一
', '')('叹,哪怕是他,对子孙事也充满烦恼。
【“朱瞻基见识到于谦的才华和能力,于是越级将他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他则不辜负皇帝的厚望,将两地治理的井井有条。
后来朱瞻基过世,辅政的三杨也都很看重他,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而这都是“三杨”主办的。”
李一道:“可以说,于谦一直是朝中大佬们所看中的好苗子,一直重点栽培,显而易见也是留给新帝的能臣干将,正是因为这样的备受看重,所以于谦也心怀天下,感恩国家,遇事不乱,力挽天倾。
可以说,于谦和大明一直是双向奔赴的。”
“也可以很肯定的说,于谦是忠于大明的,但他却不是忠于哪个皇帝的。”】
朱元璋惋惜的摇头,这种臣子,自己当皇帝的时候自然会喜欢,但是还没有当皇帝,恐怕是讨厌的紧吧。
【“正是这样的于谦,所以在朝廷有着不小的威望,才能阻止南迁的事情。
他的能力无疑是卓越的,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
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这时候于谦依然还是站了出来,而朱祁钰对他交付了信任。
朱祁钰一放权,于谦就把北京防御体系打造的严严实实的。
他犹如定海神针一般,在朝廷内乱,互相指责推卸责任,争权夺势的时候,他和朱祁钰一起安抚群臣,整顿内部。
彼时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朱祁钰病重的时候也不禁怀疑过于谦,因为他的威望实在太高,可是于谦从来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他一直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
正因为这样的忠心国家,所以也先拿朱祁镇威胁朝廷,于谦就选择拥立朱祁钰。
皇帝可以放弃,但是大明不能有损失。
这无疑让朱祁镇复辟后拿他开刀埋了后患。”】
朱元璋此刻的心是偏的,已知于谦是个大好官,对咱大明忠心耿耿,劳苦功高;反观朱祁镇呢,完全是败家子,畜牲玩意,差点把大明弄没了。
这么一对比,朱元璋的心完全偏的没边,他叉腰破口大骂,“这么好的一个臣子你个畜牲居然还弄死,咋不自己去死啊!!!”
【“于谦当然也更喜欢朱祁钰这个皇帝,怎么看都比朱祁镇这样的傻逼好太多,这两个人选择哪个做上司还用想吗?一个信任你,敢给你放权,对你各种关怀备至,另一个差点带你一起去见朱元璋。”】
朱元璋差点把茶水喷出来,这把死说得可真好听。不过,要是真能见面,他一准削死那个畜牲。
【“于谦击退瓦剌大军后,朝廷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但是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保家卫国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让敌人一路打进来已经是耻辱,只是击退敌人,这只是应该的本分,如何能以为功劳呢。
于是他坚决推辞,朱祁钰不准。”
“后来战事平定,朱祁钰本来不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