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57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李一激动完后还是解释一下,“其实菊花这事也并不是苏轼的错,时人对菊花普遍都是这种认识。”

“同样是宋朝时期,诗人郑思肖就写下过一首很有名的咏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丛,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由此可见大众对菊花的认知都是如此,所以才一向被文人诗人所喜爱引用,以花明志,却不知道有个地方有一种菊花它就是落地的。”

“嗯,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就是单纯就事论事哈。”李一很有生存欲望的补充一句。

“所以故事里苏轼以普世的大众思维来说是问题不大的,就是有点好为人师,还去给人家王安石补诗句,嗯,这王安石不给他点教训都说不过去了哈哈。”】

苏轼挠挠头,嘟囔一句:“那确实以前都没有见过啊。”所以他才想纠正一下,嘿嘿直接丢人了吧。

再一想,这就是个后人写的故事,和他没有关系,还好还好。苏轼拍拍胸口,幸亏不是真的,那不得丢脸了。

郑思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么一说,他还引用错了?

没事没事,天幕都说了这是普世大众的观念,不能怪他。

冯梦龙倒是很惊喜,自己居然上了天幕,这意味着什么,流芳百世啊!

他抱着自己写的《警世通言》宝贝的亲了一口,通俗文学也有春天嘛。

友人:你怎么没有写写我们之间的故事.jpg

第186章

【“从这些故事其实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品性了,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分明,或许他不像苏轼那么纯粹,但是他显然是个有节操、有底线的政治家、变法者。”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倘若只求功名利禄,那他的路也就不会那么难走了。”

“哪怕不违背本心,只是成为一个有所作为又不那么另类的能官,他也可以轻易做到。”

“可是这些都不是王安石的所求。”

“他的志向远比这些都要高远,他想要拯救这个不断下坠的国家,他想要的是变法图强!”】

宋神宗手放在大腿上轻拍着,变法他所愿也,然而前路艰难,王卿失败了,也意味着他也失败了。

他眼神闪烁,神色莫名,难道他大宋真的要一直靠苟且偷安吗?

【“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可以为王安石做注,也为历代变法者作注。”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商鞅忍不住喝彩:“好一个三不足,道尽我辈之意。”

张居正颔首:“我辈中人当如是,王荆公可惜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旧的传统不能作为依据,流言蜚语用不着去顾虑。”

“主打一个大胆改革创新就对了。”】

李一一张口就把气氛给弄没了,王安石无奈笑了笑。

【“关于三不足是不是王安石提出的尚且不明,也有说是反对者对其思想言论的概括,或者说是他们安给王安石的“罪名”。”

“有人好奇这怎么会变成罪名呢?因为孔子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