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落难大唐张阳李玥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六百六十四章 从不亏本的骊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虽说不清楚县侯与这些卖红烧肉的人有什么关系,而且不论自己在何地,这些人总是可以找到自己。

裴宣机隐隐有一种感觉,倘若自己有一天会有性命之忧,只要找到卖红烧肉的人,就可以保护自己。

况且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若是被那几家大族知晓,说不定他们会痛下死手。

为保全自己裴宣机心中这般打算着。

翌日,裴宣机又去田地里记录作物的情况,潼关的县丞也都知晓了,朝中太府寺派人来了潼关来察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里的县丞对裴宣机很客气,裴宣机现在就算是没有正式官职,他们也不敢怠慢,太府寺卿是当今新晋的县侯,那个传闻中的张阳。

他们捧着裴宣机还来不及。

人在潼关查阅作物的耕种情况,记录各地的粮食与产量,这都是表面上的事。

这些县丞与地方官吏都不知道裴宣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关中正是春日,辽东还是一样寒冷。

张大安养起了小胡子,当初来辽东还是显得生嫩的脸,现在神情坚毅许多,他看着信件低声道:“兄长如今成了太府寺卿,还要管着作物的耕种,辽东也该出一份力才是。”

经过这三年以来的治理,辽东开垦田地,将农户重新入户,现在的辽东早已不是当初荒败的景象。

温挺听父亲温彦博的吩咐,来到辽东助张大安,完成大计。

去年冬天到了辽东,温挺走了辽东许多地方,而且也看了许多地方的进展。

张大安确实一直都在建设辽东,而且这三年以来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果。

尤其是田地开垦,借着运河将多余的粮食运下去,如此竟能让辽东富裕不少。

父亲说得不错,那骊山的县侯可靠,至少有些事情他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切实在做。

如今张大安既是礼部的侍郎,又任辽东长史,在辽东郡守一直没有任命的情况下,他能够总揽辽东事宜。

温挺不懂太府寺的事情,他也不关心,只是言道:“张侍郎,家父此生心愿便是收复辽东,不知道张侍郎何时派兵拿下高句丽。”

张大安闻言笑道:“李义府作为使者一直在高句丽王室,你且放心,昨日来信说是渊盖苏文已经在召集人手了,高句丽的宫廷之变已是箭在弦上了。”

温挺收紧衣衫,从关中来一路到了辽东,还是有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都已经是四月了这里依旧很冷。

张大安看着外面的天空,厚重的云层遮住了落日,几阵信风吹来,让人不住一个哆嗦。

“今夜可能会下大雨,粮食这才种下不久,温兄与我一起去看看水渠疏通得如何了。”

温挺一直心系高句丽大事,听张大安又要去看水渠,便再问道:“看完了沟渠是否可以攻打高句丽了。”

张大安翻身上马,又道:“时候还早,我们贸然出兵朝中反而会将我等治罪。”

马儿慢悠悠走着,看温挺还一脸的焦急,张大安解释道:“出兵要有理由,其实兄长交代得不错,我们是去高句丽营救礼部的使者而不是去攻打高句丽,至于是否拿下高句丽的王城,那就要另说了,温挺兄以为呢?”

“你说得在理。”

心中再着急,事情也有轻重缓急,温挺明白贸然出兵不合适。

但他也没有心情陪着张大安去查看沟渠的情况,双手作揖道:“在下就看看练兵如何,就先告辞了。”

说完话,他便匆匆离开了。

张大安独自一人骑着马儿,沿着沟渠一路往北走,温挺是带着目的来到辽东。

他虽说是个信得过的人,但太急功近利。

有些事情不能光着急,也要看形势。

辽东的粮食刚刚种下,张大安可不敢想要是一场暴雨淹了作物,今年就会没有收成,他只有亲自去看过之后才会放心。

自乱阵脚的事张大安不会做,他觉得渊盖苏文夺权是必然的,曹操做过的事,他说不定也想做。

这种人迟早会输,这些年大唐越发强大。

听闻关中人口几度上升,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都是常事。

只要中原更加强大,收复高句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是张大安读史书学来的经验,一直以来高句丽就是这样,中原强大他们就会附庸,当中原动荡,他们就会划地割据,甚至会北上。

张大安心里相信只要辽东足够富裕,朝中就会重视辽东,往后不论历朝历代,都会知晓辽东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便是长治久安,张大安才会觉得此番来辽东三年,不算白费。

“禀长史,骊山的银钱到了,一共两千贯。”

“哈哈哈!”张大安朗声一笑,“将那八千石煤全部送去骊山。”

“喏!”

四位县丞脸上都带着笑容,辽东有很多的煤石,若是这些煤石都卖出去,可以带来多少银钱,他们在辽东呆了这么多年,这里苦寒贫瘠,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银钱。

张大安又道:“走水路吧,轻便一些。”

“喏。”四位县丞齐声道。

“慢着。”见他们要离开,张大安又叮嘱道:“耕种之事还要继续盯着,光是卖煤石只会坐吃山空,长久之计还要重视耕种,不可怠慢了。”

“我等领命。”

见张大安没有其他的嘱咐,这四位县丞才快步离开。

经略辽东之后,张大安才知道,这里的煤铁矿之丰富,难怪兄长如此重视辽东,还为此给辽东送来了这么多银钱补助。

张大安想到来到辽东第一年与第二年,这辽东几度经营不下去,好在有骊山的支持。

如今想到辽东的财富,张大安便觉得骊山还真是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骊山也能出钱帮助辽东,但需要辽东给予矿场,骊山不会白要,也会给钱,但价钱更低。

官衙经过修缮之后也好了不少,辽东没有郡守,长史统领这里的事务。

张大安又给骊山写了一份书信,交给了门外的壮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