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的都有一个共同毛病,就是喜欢发动潮水般的攻击,一波将对方横推。
没别的,解气啊!
而且显得信心十足、意气风发、无可抵挡、豪气冲天!
这是被战场氛围所影响,即使稳如狗的人,初次上战场都是心中风云激荡。
但老将们却恰恰相反,即使是李靖,每一次上战场都是如履薄冰,生怕一个错漏造成战败。
这就是区别。
尤其是攻城战,不能这样玩。
如果是段俨指挥叛军,那么他会先派出一万人攻城。这一万人战斗了两刻钟,死伤一千,那么再派出两千人攻城。
又是一刻钟后再派出两千,一刻钟后两千或者是一千,替换下来最开始的一批人。
也就是说如果四万人攻城,先锋一万,不断填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保持战斗力的时候还有持续的压力和人员战损。可以说前期的冲上去的人就是消耗,无论是消耗守城一方的体力还是人员都是消耗,直至压垮。
也不能说李恪是完全错的,如果守城的是一名一般将领,你一下子派出两万人这就是极限施压,也许真能一下摧毁。
但段俨是国公啊,威望高啊。
段俨是能征善战的将军啊,有经验有能力啊。
最关键的是段俨的家眷都在武昌城内,不像是其他武将的家眷在长安做质押性质的,所以段俨必须拼命啊,而他是国公威望高,就是同仇敌忾啊,两万人一波推不过去。
这时候一些派出两万人攻击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一下派两万人攻击长安没问题,但武昌地方小,根本退不下来。
比如说要是两万人攻击长安,那么这一块是一队,那一块是另一队,各个隶属关系都清清楚楚,能退下来。但是武昌地方小,你攻城器械又是太多。一队五十人,挤着挤着,就变成这里二十那里十五,还有十几个找不到。
你再来一个先登封侯,新兵蛋子不管不顾就向上冲,自己就先乱套了,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军队建制就等于散了。
李恪也是聪明,本来想鸣金收兵让两万人撤下来,后续两万顶上去,但及时醒悟,派上去两万援军压迫城墙。既然先前两万人分不清隶属了,那么你们怎么也知道自己是先上来的啊,知道这个就行了,自己退回去吧。也不用问你是哪一队的,到底是不是在撤退范围。
不得不说是个办法,也不得不说是解决前期他一下派出两万人,后续没有填线的两个错误,这样能弥补两个错误,造成的影响也就是一会儿的混乱,有那么半刻种没有攻城,给守军一点喘息时间。
但守城的是段俨,一看好家伙,你李恪这么多攻城器具攻我这么一个小城,算了,弓箭手我都没派出去,就等着这一刻了。
城墙上的弓箭手也不用瞄准了,下面将近四万人呢,合着眼射也差不多。
城墙上的守军,这一刻也爆发出最强大战斗力,将一直没有动用的滚木礌石全部砸下去。
用俗话说就是趁你病要你命,趁你犯错误给你一下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