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朝堂静寂,侯君集出列:“启禀陛下,战争结束,多地官员有缺,臣已经上奏,还请陛下御览。”
李承乾面无表情的拿起奏疏,奏疏昨天下午侯君集亲自送过来的,没有经过房玄龄,也没有经过杨师道。
奏疏上也确实是按照几个月前杨师道歪打正着那样每个官职提供了两三个候选人,但这份奏疏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潜规则是地方大员决定八品九品官员,吏部核查。
吏部与尚书左右仆射决定六品七品官员任职。现在无论是左仆射房玄龄还是右仆射高士廉,都没有看到过这份奏疏。
吏部与尚书左右仆射推荐六品以上官员任职意见,皇帝亲自核查恩准。甚至大多数时候都要进行朝堂论证,皇帝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但是现在,这一份奏疏里却包含着好几个四品刺史的任免意见,你侯君集有点飘了啊。
再者,这些人员调动涉及到江南道淮南道好几个地方,更是涉及到山南道重镇襄阳。你侯君集是要经营江南淮南了吗?李恪是真的死了吗?
不怪李承乾这么想。
正常的李承乾是不会这么想的,但现在的李承乾可是从后世史书上对侯君集有了一个认识,已经先入为主的觉得他不靠谱,所以有些事情不由自主的就往一些不好的方面去想。
看一眼房玄龄,房玄龄喜怒不形于色,好似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看一眼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现在也挠头。
严格说起来长孙嘉信和段志感是正相反。段志感是实际上有大功劳,但明证上却失了江陵,无功。长孙嘉信是实际上差点丢了襄阳,没有苏定方防备这一手,没有李元则大将被段志感怼掉,襄阳已经丢了,但明证上是长孙嘉信守住了襄阳,还是一场大胜。现在将长孙嘉信调任靖安卫中郎将,实则已经有点降级,但另外赏赐了一百贯钱一百亩良田,也算是嘉奖。只是襄阳所在的襄州刺史现在是个难产的角色。
长孙嘉信不靠谱,派一个靠谱的过去两个人又掐架,那长孙嘉信可是号称武将勋贵里文采最好的,世家里最会统兵的,一般人降不住。
襄阳这个地方是绝不能丢的,既然侯君集有些飘了,那么襄阳这里不容有失,长孙嘉信在这里不行。
武将里面,要说起来段俨是真合适,看看武昌战斗打的,那真是不服不行。李承乾觉得自己守武昌都守不住。
但是段俨不足四十,薛万彻苏定方他们三个可都是未来的国之柱石,要经常战斗,放在襄阳那里大材小用。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