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暴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67章对王家的回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李德蹇此言并非是无稽之谈。这些年来,大唐的国力上升的如此之快,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逐步走向正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已经开始大量出现,非常非常多的人才。从李承乾收养孤儿,到建立皇家学院,以及建立私塾。甚至建立公立学校。包括科举制度的实行等等等等。到了现在,已经逐渐展现出他的威力。每年出现的人才不但能应对国内需要,弥补到外建国带走人才的空缺。甚至已经开始向各行各业进行渗透。所以世家的依仗,已经荡然无存。世间的仪仗,无非就是他们有传承,他们有书本儿,他们有文化,进而他们有人才,而治理国家需要人才。现在的大唐的人才已经非常非常多,不再需要世嘉世嘉对大唐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重要。所以现在世家,想要去为大唐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也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机会,就没有这个攻击,没有这个攻击,这种没有好的建国地方。

李德蹇将这些解释通透,王广业吸一口气,为当初自己的选择深感庆幸,现在才知道,那是唯一的一次机会,也是唯一的一个机会,是所有试驾唯一的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属于王家。

王广业颤巍巍的跪倒在地,向着岳阳方向叩首。爬起身已经是泪流满面。

郑重的将手里的纸张交给自己的儿子:“我就不去了,你来选。”

王广业的儿子笑着推回去:“阿爷,这件事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一路上也在想。孩儿觉得高唐国的选择是对的,无论是否在外建国,即使在外当了国王,根依旧在大唐。孩儿准备留在大唐。”

王广业愣了一下,沉思起来,越想越是觉得有道理。

就在这时李德蹇笑着接话:“其实不必如此。陛下并没有这个想法,也不会想太多,而且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阶层固化的问题。”

李德蹇属于李承乾的亲信,对于李承乾的想法自然比一般人清楚的多。

一个国家,他的面积就这么大,权贵阶层的位置就这么多。如果权贵阶层长期固化,后代那些有本事的人没有上升的通道,那么造成的问题就是有本事的人要打破这个通道,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那,就是造反!

所以李承乾不希望大唐留下的权贵太多,更愿意谁建国,你们一家子赶紧都滚蛋,给后世其他人留下更多晋升空间。

但同时他又理解各位出去建国之人的心里,生怕哪天大唐看他们不顺眼,收回他们建国的资格,所以他们希望一直和大唐有一个连接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他们的根,甚至于是他们的长房长子。就比如高唐国,长房长子留在大唐,高唐国的国王并非是高家第一号人物,而是在大唐的高家长房长子,那是高家的家主!李德蹇将所有关系解释清楚后说道:“陛下和高家高履行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在场,包括杜河赵节都在。毕夏当时就说了,说不需要这样,其实更需要大家全都走出去。但是也理解大家的心情,所以说在大家可以在老家留一个祖祠,而每一个国家的国王,也可以有在大唐。游学十年或者五年的经历。这样既留了根,也在大唐有了自己的人脉关系,也就不用再担心和大唐的关系去断绝。再者,随着航海业的发展,随着铁路的不断延伸,随着遇到的不断延伸。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将不再像以前一样,万分艰难。也许无论你在哪里,你只需要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领土。也许你国家的,自己的,你们家自己的商号在在大唐有自己的业务,你随着过来看一看,旅游一下,探亲访友也是一种纽带。”

李德蹇:“当然,现在大唐发展太快,对外建国也太多,五年之内会有五个国家建国人才需要还是很多的,所以大唐并没有明确对外说这件事。今天和你们说一下,也是想着以后你们建国的时候心里有个准备,长房长子是可以回去的。”

王广业的长子沉思半晌欠身道:“谢国公指点。而且我觉得家族应该明确,长房长子要有在大唐学习经历,以确保对大唐的忠诚。”

李德蹇满意的点点头。说实话,他对王广业的长子很欣赏,至少没有世家那种腐朽的思想。只是现在皇朝钱庄太需要人了,不想放他走,才说出这样的秘闻。毕竟一边是执掌生杀大权的国王,一边是在大唐不显山不露水的中下层官员,区别很大的。尤其是所有建国的人都选择了种姓制体系,可以极大的保证他们自身的特权,或者说完全可以为所欲为都不过分。这种体系对人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别说其他人,就是李德蹇自身,就是和他弟弟李得奖也是准备采取种姓制的体系。

既然事情已经说清楚,王广业的长子就拿着两张纸仔细看,纸张上对两个地方的面积以及优劣都有着详细说明。父子两人一时间有些难以取舍。

王广业的长子看向李德蹇,李德蹇一摊手:“两边都差不对,而且都有港口,所以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于气候都差不多。再说,这种大事也不能让旁人帮你们。”

王广业长子也觉得是这个道理,随即问道:“不知大人建国的地方在哪里?”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