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嫡长子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大明嫡长子 第193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谷大用又问:“咱们把事情做得那么隐秘,就算最后真的成了,陛下又怎么知道是我们的功劳?”

“这你不必担心,我自有妙计。”

话是这么说,但自有妙计之后他便不讲了,这让谷大用心里有些计较。

这不是当他是个冤大头忽悠他么?

要他干活儿的时候讲讲那么多,等到真的关键时刻,又什么都不讲了,只说有妙计,妈的,你到底是什么妙计啊?

这样一来的话,到最后就是他刘瑾不声不响的把功劳给领了,甚至什么时候领的都不晓得。陛下又怎么知道谷大用也在其中出力了?

不过刘瑾毕竟官大一级,谷大用不敢多说,只能领命先回去了。

就是走到门外的时候眼珠子轱辘轱辘转,还小小翻了个白眼。

……

……

第二日下了早朝,朱厚照的心情不是很好。

这事的起因出在那剩下的一百六十万两白银上。当日,皇帝为了向西北用兵,撂下了话,这次所有的军需不从国库支出。

也是因为没有加重国库的负担,所以事情才相对顺利,否则没钱的话,就是把大臣逼死,无米下炊谁有办法?

银两、粮草都有准备,京营也才能这么快的开拔。

但二月的时间慢慢流逝,西北还没有多少声音,人心逐渐安定之后,皇帝手中的银钱惹来了注意。

明朝的现状就是这样,百姓贫苦,年年有地方遭灾,国库银两老是不够用,现在皇上有钱自然是要申请一点。

张敷华之前禀报说江西、四川有灾民,他被皇帝派去了南直隶借粮,借了半天一个一颗粮食没有,只知道向京城上疏,向皇帝要钱。

南直隶应天巡抚丁祖萍也来了一疏,说手中无粮可借,那意思皇帝你就漏一点儿吧。

而且战争的影响逐渐显现,京师的粮价有缓慢而明显的上涨,其他地方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这样的情况,朱厚照怎么能高兴?

皇帝一不高兴,一帮重臣也别想着下朝回去休息了,全部给召到了乾清宫。

他不高兴的理由,倒不是又要花钱,而是有一种感觉,就是下面的人不干活、不想动脑筋,就知道跟他张嘴,有困难就上交,到底有几个真的想着为他分忧解难?碰上这种事又有哪个领导会开心?

所以他有一种自己天天累死累活的,结果下面的人还跟着扯后腿的感觉。

南直隶没有三司,只有两个巡抚,分别是应天巡抚和凤阳巡抚,应天巡抚驻南京(万历后常驻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凤阳巡抚且不去说他,应天巡抚所管理的是全国最富庶、也是赋税最重的地区。

像苏州府、松江府,有明一代赋税一直很重。

现在应天巡抚一道奏疏就说无粮可借,你特么的当我皇帝是傻子啊?

所以一到乾清宫,朱厚照直接发问:“这个应天巡抚丁祖萍是什么人?”

吏部尚书王鏊回话,“丁祖萍是成化五年己丑科二甲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山西道御史、山东左参政等职,弘治十六年,由广西右布政使调任应天巡抚。”

应天巡抚是正二品大员。

听着履历像是不错,但朱厚照不看表面看结果,你再牛逼不想着给皇帝解决问题,要你何用?

“多大岁数了?”

多大岁数……

王鏊一时没记住。

倒是韩文回话,“臣与其有过一面之缘,今年六十有八了。”

朱厚照心想都六十八的人了,还能指望他做出多大贡献?而且一般人说话都会稍待替人家在君前讲两句好话,但韩文什么都没说,这其实就是不好的话。

“革了他的职,让他回原籍养老!”皇帝讲话掷地有声,“内阁马上拟旨。”

刘健和皇帝还有一本账没算呢。这时候也不想为了一个丁祖萍多说什么。

“遵旨。”

这样的发火,搞得乾清宫的气氛很严肃。

“调四川布政使何鉴任应天巡抚。朕记得王恕任吏部尚书时曾经考核何鉴政绩第一,南直隶是朝廷赋税重地,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巡抚应天的。”

这话说的倒是重了。

谢迁想解一解这气氛,就说道:“何世光(何鉴字)倒是合适,此人少时就有大志,曾说‘出而不忠于君,入而不孝于亲,岂不惭负天地羞七尺之躯哉’。”

朱厚照不知道这些故事,但听起来还像个男人说话。

当然,他这个皇帝不在乎这些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做什么。何鉴在四川布政使当得还不错,通水渠、兴教化,耐心引民农桑,算是个良心官员,因为有了这些才让他到江南去。

“另外,下旨申斥张敷华,江西遭灾,朕命他去南直隶借粮,即便南直隶缺粮,但他一个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朝廷九卿之一,到地方开个口,多的不说,三五万石的粮食先借来救救急总归是做得到的吧?结果呢,他一颗粮食都没有借到。这说明什么?要么他阳奉阴违没有认真想办法,只知道向朕开口;要么就是他能力有问题,一点儿办事的能力都没有!不管是哪一条,朕都要寻他的麻烦!”

上一辈子朱厚照见过太多了。对于下属来说,领导交代的事,你就算完不成,但你要有点儿动静,哪怕就是装,也要装出来你努力过了。

像张敷华这个事儿,他至少应该借一点,然后向上报告说这事儿有困难:1、2、3点,我实在借不来粮了,请圣上恕罪。

这叫做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